2023-09-20 艺术资讯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提出加强美育教育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有力推动了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也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美育理念和加强美育的重要性已成为普遍共识。 从学校美育到社会美育、家庭美育,构建了堪称“大美育”的新格局,彰显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文化自觉和信心。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美育精神。”中国美育精神。” 这四项要求既是加强美育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实施美育的路径和方法,是把美育与社会整体进步、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的新定位、新结论。新的历史条件下。 五年来,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艺术界根本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围绕探索时代美育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新理念的典范。 “美育进行中”。
美育的根本在于立德育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德为本”的教育理念。 欲成才,必先成人;欲成才,必先成人; 欲修人,必先立德。 几千年来,礼乐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支柱,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美的创造和感知,美的教育和传播,渗透到普通的社会生活中。 美的理想在道德良善的培养中起着根本性的、自发的作用。 美一方面陶冶道德,另一方面又引导道德。 它用美育来陶冶人格、陶冶道德。 通过美善的渗透和培育,夯实人类道德基础,完善社会伦理结构,赋予中华文明统一性、延续性、包容性和不断创新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首先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这就是强调美育在当代教育和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要把新时代美育融入学校、社会、家庭各个领域,塑造人文美。 ,一个关于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全面美育体系。 如今,各级学校美育的重点是通过美育强德育人,引导青少年通过看得见、感知的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艺术经典的文化意义。 各级艺术教育普遍强调以美育为先导,结合艺术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培养审美感受力,促进全面成长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今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艺术表达和创作的源泉,从而培养正确的社会观、文化观和艺术观。
扎根时代生活,以美丽服务人民。 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美的创造和美的接受都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美的助力,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美的供给。 立足神州大地发展美育,就是要研究这些新变化,找准美育主题,丰富美育内涵,创新美育形式,拓展美育路径。 ,形成新的美育方案。 从艺术创作看,广大艺术工作者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坚持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深入生活,在服务人民中磨练艺术功底,围绕重大主题和现实题材的艺术创作,为时代立记录,为人民塑造形象,着力表达中华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时代。 许多作品的思想内涵、大气格局、艺术风格都具有新时代的风格。 近年来,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涌现出一大批服务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的美育实践案例。 从以当地乡村为课堂的教育模式创新实践,到乡村美育小屋的标准化建设尝试,从艺术作品的公开展示,到衣食住行的生活设计,美的创造大量“现实世界”的实践。 艺术力量对城乡规划建设、乡土建筑设计、乡村环境生态美化设计、乡村创作传统的现代化改造与创新发展等,构成了从小专业课堂到大课堂的美育实践。社会课堂,深入渗透美育意识。 将更多的美术艺术元素运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提升城乡建设和生活的审美魅力和文化品位,正在成为新的文化追求。
遵循美育特点,拓宽美育道路。 美育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美育。 它具有超越性、非功利性的特点。 它肯定了感性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具有激发和提升人的感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 发展。 美育既有感性丰富性,又有人文深度,关系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方面。 五年来,学校美育工作发生结构性变化,实现历史性突破。 美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国家已基本实现中小学学生接受艺术教育。 高中可根据需要开设艺术必修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将艺术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 学院和大学向所有学生提供这些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 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品牌项目层出不穷。 全国建成近4000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数百个传承基地,形成“一校一品牌、各校各有特色”的繁荣局面。 从近年来学校涌现的优秀美育案例来看,它们不仅展示了新时代学校美育教学的最新成果,而且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应用性的美育学科特色; 也体现了美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实践举措彰显新时代“大美育”特色; 也展现了大学生美育的创新创造能力,推动大学生获得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尝试和探索。 在社会美育方面,各地博物馆特别是美术馆普遍注重精心策划展览、加强陈列设计、开展公众教育、丰富审美体验,使艺术馆成为学校美育的延伸和完善,成为社会美育的终身课堂,形成美育建设的合力。
从理论和实践上弘扬中国美育精神。 中华美育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形式。 中国美育精神形成的传统,首先是礼乐教化,人文文化发展。 《礼记·乐记》曾提到:“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 礼乐文化通过礼、天地、乐、天地的教育和熏陶,在人格修养和审美境界上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体现了传统中“大人”的理想。中国文化,尤其是“大人”。 二是学物致知,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万物相通”的诚信。 在实践中,连接灵魂与万物,从人性、仁性到审美、艺术,进而达到清心道性的审美境界。 在艺术创作中“源于自然”、“以形写神”、“游历观察”以及对绘画质量的评价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三是美美共享,天下一统。 中国美育的精神是文化包容、不同文明互鉴。 社会崇尚“君子风范”,重视以平和、谦逊的态度进行审美判断和活动。 从发现自我之美到发现他人之美,从欣赏自然之美到创造之美,渗透着内在的和谐与相互融合。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主张,全国各级学校和艺术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方面,强化了中国美育思想的历史生成、独特理念和丰富性。 深入研究形式,把握中国美育精神的本质和内涵。 另一方面,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美育人的目标,以“育”的方式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从美育的角度传播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爱美善善的理念和故事,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美丽与美丽是共享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为新时代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美育要不断向“大美育”方向拓展,每一个美术工作者都应该成为自觉的美育人,通过创造美服务人民,促进建设美。 “美丽中国”,通过美的传播提高公众审美品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