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展览 >

成为宇航员体验太空飞行来中国科技馆打卡载人

2023-12-16 艺术展览

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_艺术展览/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

  小观众完成企鹅服训练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

  体验失重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品_展览艺术设计/

  舱外服

   展览艺术品_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

  客舱服务

  宇宙的天空和浩瀚的星海,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飞翔的梦想——梦想有一天能够乘坐飞机探索星海。

  机会来了。

  正在中国科技馆展出的《从这里飞向太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载人航天互动科普展》将浩瀚宇宙搬到展览中大厅。 通过十余个互动项目,观众可以亲身体验航天员选拔、训练、发射、在轨生活场景,打造“航天创想营”,在互动体验中让飞天梦想变为现实。

  参观展览·亮点 舱外宇航服每一个部件都是自主研发

  每次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他们所穿的“飞行衫”总是引起人们的关注。 宇航服是宇航员的必备装备。 特别是在出舱时,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太空真空、高低温、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为航天员的生命活动和飞行工作提供保障。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身穿我国首次出太空活动的“飞天”舱外宇航服,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广阔太空中惊艳亮相。 一句“走出了机舱,心情很好”,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

  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玻璃展柜中展示的两件太空服。 其中,重达120公斤的舱外服由支架固定,衣服纯白色,闪亮的头盔,加压后撑起的四肢让宇航服充满活力; 还有宇航服胸前的各种仪器仪表,让观众一睹在外太空保护宇航员的秘密。 宇航服左臂上,鲜红的五星级红旗耀眼夺目; 右臂上,“飞天”二字尤为显眼。

   “别看这件衣服有多重,摸起来其实很软。” 展览总设计师徐增华表示,此次展出的宇航服是从载人航天办公室“借来的”。 她对衣服的质感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宇航服上的每个部件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这在我国航天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与舱外服相比,不加压的室内服看起来有点软,但仍然设法实现了凉爽的外观。 一软一硬,一外一内,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两件最昂贵的球衣。

   “为梦想而战”体验项目对比航天员实际训练设计

  本次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互动项目,“天文学知识非常博大精深,我们希望用一种有趣的方式为前来参观的孩子们种下一颗种子,让大家对航天、对宇宙产生兴趣。 ”徐增华说,“乐趣”是贯穿每一个设计的主线。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身着宇航服的宇航员在舱外漫步,穿过类似宇宙飞船的大门,一个航天世界扑面而来。 据徐增华介绍,整个展览围绕“宇航员”的职业生涯,以宇航员手册内容为引导,按照“宇航员的梦想”“宇航员的训练”“宇航员的训练”依次展开。宇航员的工作”。

  想要“实现太空梦”,还需要“为梦想而奋斗”。 在“为梦想而战”展区,旋转座椅、振动座椅、多维滚圈等航天员训练设备等待着观众。 “所有体验项目都是根据宇航员的实际训练来设计的。” 徐增华说,为了这次展览,她多次前往航天员研究训练中心,近距离观察航天员的训练装备和训练场景。

  当然,这些项目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宇航员必须接受很多训练项目。 哪些适合普通人体验? 这是策展团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玩得开心”。 徐增华的标准是一致的。

  同时,为了方便普通观众体验,徐增华对所有体验项目都进行了针对性的改进。 例如,用于选拔和训练宇航员前庭功能耐力的旋转座椅,可以通过各种旋转和动作,使受试者出现太空晕动病的症状,从而达到选拔和训练宇航员耐力的目的。 本次展览的展厅座位更大、更舒适,体验的动作也得到了简化。 “在正式训练中,宇航员不仅要前进、后退,还要按照指令完成一定的动作。”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要求显然太高了。 为此,工作人员将电机的转速调整为最低配置。

  然而,有些项目比宇航员训练设备更酷。 例如,多维滚环也是宇航员的基础训练项目之一。 目的是训练他们在航天器滚回大气层时不要失去控制,并学习如何在旋转过程中确定自己的方向。 实际的训练设备不适合孩子体验。 徐增华灵机一动,把这个项目变成了一个飞行模拟设备,营造出手柄飞行的感觉。 只要技术好,体验者就可以避免翻滚的痛苦。 考虑到潜在的风险,该项目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只有身高160厘米以上的人才能参与体验,体验时长不得超过1分钟。

  经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一名合格的“预备宇航员”就可以来到“太空之梦”展区,做好“值班”的准备。 这里,中国未来空间站的核心舱“天河号”整装待发。 “我们进行了1:1的缩小,并对里面的设备进行了一些概念性的处理。” 徐增华表示,机舱内部遍布的把手是概念化的体现,“真实机舱内的把手肯定不是这样分布的,但我们希望观众有一个概念,在失重的环境下,对于生活在轨道上的宇航员来说,手柄是非常有力的助手。”

  在太空培育植物打造“未来植物工厂”

  在太空中寻找新家是无数科学家探索浩瀚宇宙的目标之一。 然而,没有人知道太空屋是什么样子。 本次展览试图给出答案。

   “很显然,在太空家园里,我们必须解决种植问题。” 在徐增华看来,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就连看似遥不可及的航天技术,也在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服务。 “比如,很多太空育种产品已经悄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但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

  走进“太空家园”展区,仿佛置身未来的植物工厂:娇嫩迷人的西红柿在玻璃胶囊里蓬勃生长,太空生菜肥美的绿叶在养殖平台上肆意伸展,各种奇形怪状的小南瓜。形状也向观众点头。

  为了创造这个未来世界,策展团队走了很多弯路。 “我们迟了!” 徐增华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后悔。 徐增华春节期间找到了航天育种公司,与专业人士交谈后得知,育种公司需要提前三个月预约,根据需求进行针对性育种。 当时温室里唯一现成的植物就是西红柿。 无奈之下,策展团队只好先将西红柿搬到了展厅。 一开始,团队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忽视了植物真正的生长需求,未能给植物留出足够的空间。 西红柿树枝和藤蔓的作物,让原本宽敞的空间显得有些局促。 庆幸的是,这种遗憾很快就消失了。 将会得到补偿。 有了首战受挫的经历,徐增华早早与饲养员协商,在展览结束前,将有更多的太空植物进入展厅。 在植物的呈现上,策展团队也会进一步改进。 “我们将打造一个类似鱼缸的生态循环单元,让观众可以观察植物生长的全过程。”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

   “宇航员”走出舱外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

  太空厕所

  观展,解码太空厕所体验

  在白色基调的立方体内,按下遥控器,通电后玻璃不再透明,形成一个隐秘的私人空间——这个引起了无数人好奇的太空厕所,成为了一个打卡点。很多观众。

  看似不精致的厕所被搬进展厅,策展人也有自己的考虑。 “有趣是我们办展览的初衷,让大家先感兴趣,然后去了解背后的知识。” 徐增华表示,很多观众可能不知道,在太空中,水资源非常宝贵,尿液经过高度净化,最终可以达到饮用水的纯净度。 将太空厕所搬到展厅,就是为了向大家展示先进的过滤技术。

  记录“失重”时刻

  距离太空厕所不远就是“太空失重拍照打卡点”。 三边包围、一侧开口的太空舱里,布满了各种按钮,营造出逼真的空间场,微微倾斜的角度更是将失重的感觉呈现得淋漓尽致。

  《逃出天河》

  从天河号“出舱”,浩瀚的宇宙展现在眼前——本次展览特意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呈现出来,也让人永远铭记谦卑和敬畏。

  展览·温馨提示

  地方

  中国科技馆短期展厅免费入场。 您可以通过中国科技馆官方网站或公众号“中国数字科技馆”预约参观。

  展览至6月10日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品/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牛伟坤 记者 何冠新 冯晨清 摄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