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教育 >

画外象味外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

2024-01-23 艺术教育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风格。 通过水与墨的完美融合,根据不同比例的调配,呈现出浓、淡、干、湿、焦的效果。 墨色的深浅决定了画面的层次。 虽然颜色不多,但也表现出了各种色彩层次的变化。 浓墨使山体厚重苍劲,淡墨使水面清澈透明,艺术引出巨变。 水墨画以化繁为简,用有限的笔墨诠释了中国美学的无限艺术空间。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伴随着社会变迁和文化演变。 它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已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

战国时期,中国水墨画已初具规模,人物画以白描为主,设色为辅。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开始成熟。 顾恺之、谢何等人的绘画理论著作为水墨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 尤其是谢何在《古画》中提出的“六法”,如“神韵”、“骨法笔法”、“操作姿势”等理论,为后世树立了可供参考和学习的标准。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与鉴赏。

到了唐代,水墨画的发展达到顶峰,涌现出众多的绘画艺术家。 吴道子、王维等人在绘画技法和理论上都有突破。 吴道子以其独特的笔法探索了水墨画笔墨技法的新表现形式,被后人称为“吴代当风”。 王维泽在《画山水技法》中说:“绘画之道,以水墨为重,衬托出自然之本色,为创作作出贡献。” 他肯定了水墨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它是前人所确立的。 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他用墨的浓淡来表现色彩的变化,使黑白灰能够纯粹而有力地表现画面的层次感,发展和完善了水墨画的技法。

五朝时期,以“景、关、东、巨”为代表的南北山水画家进一步巩固了水墨画在中国画中的主流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水墨画的发展也进入了繁荣阶段。 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绘画。 皇家画院的设立和市场绘画的繁荣,给宋代画坛带来了大批人才。 苏轼、米芾父子、梁楷等人共同推动了水墨画的不断演变。

元明清时期,水墨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艺术创作多元化。 从“元四家”到“吴氏四家”再到八大山人,他们共同谱写了中国水墨画的延续。 千余年来,无数绘画艺术家运用精湛的笔墨技法和丰富的绘画理论,在山水、人物、花鸟等不同绘画门类中构筑了中国水墨画的脉络,并不断演变和发展。流传至今。

水墨画的意境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意境”最初源于中国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兴”。 它原本是诗歌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诗人通过描绘客观形象来抒发内心情感,使人回味无穷。 唐代王昌龄在《诗》中提出诗歌有形境、情境、意境三个境界,并首次提出“意境”。 后来司空图的《思景共》将“意境”引入美学范畴。 王国维的“境界论”确立了意境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艺术创作历来追求“非凡目的”。 在水墨画中,对意境的追求则更为深刻。 意境是水墨画与其他绘画尤其是西画的本质区别之一。 唐代张弘提出了著名的“师法自然”理论。 它既不简单地描写自然,也不忽视客观真实,而是将两者相互渗透,达到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在水墨画中,意境是核心的审美追求。 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都注重将无形的思想感情融入有形的物象中,从而达到以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境界。

水墨画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中国水墨画以毛笔、墨、宣纸为工具,产生水墨和谐的变化。 笔墨语言至关重要。 笔法有平、圆、左、变、重等变化,墨亦有浓、淡、碎、焦之分。 通过不同的绘画手法,可以产生浓重、透明、轻盈、整齐、凌乱等多种画面效果,从而引发雄浑、精练、柔和、古朴等多种审美体验。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变化,也是水墨画独特的美感。 水墨画通过笔墨技法将所描绘对象的神韵描绘得惟妙惟肖,达到神韵生动的境界。 南宋画家梁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梁楷是南宋的一位庭院画家,但他的艺术追求却不同于一般的庭院风格。 常以泼墨、减笔作画,尤擅人物画。 梁楷在其代表作《泼墨仙图》中,以宽广的笔触、夸张的人物造型描绘了仙人形象。 图中的“仙人”衣服大开,露出胸腹。 五官挤在一起,额头却很宽阔,下巴上长满了胡须,给人一种稚气未脱的感觉。 整个形象显得俏皮、精致、自由。 作者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再用大笔画边画,用墨变化多样。 靠近人物的肩膀是浓墨的“黑色”,衬衫的袖子是淡墨的,裤子是浓淡之间的“灰色”,人物的面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无墨。 这样的浓淡变化,使整个画面层次丰富,人物形象生动多彩。 梁楷将笔墨的奇妙变化作为其艺术表现的根本特征,通过不拘泥于传统手法的创作,达到了以笔墨抒神意的效果,奠定了水墨画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世写意水墨奠定了基础。

笔墨是水墨画的基本语言。 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千变万化的形式体现了水墨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 通过每一笔墨,在艺术家的精神与客观形象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水墨意境美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中国书画中,也有“思白待黑”的审美要求,即把画面中的虚拟部分布置得如同真实部分一样。 即使没有墨水,它们仍然可以成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华林在其画论著作《南宗秘传》中说:“我不能用这本白书的笔墨,使画中之白,非画中之白”。纸,但有感觉,否则画就没有生命了。” ”。可见画面中的留白与虚实相间的意境美密不可分。水墨画创作中的“留白”也是作品意境的一种表达方式。南宋四大画家之一的马远,将“留白”的技法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马远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描绘了一位隐居的渔夫独自坐在小船上,手中的鱼竿垂向河面,画面其余部分为空白,大胆地将人物置于中心使观者在这片大片的留白中,真正体会到“孤舟”的辽阔空旷之感。这就是水墨画的“画外象”、“味外旨”。 画中的渔人和船是真实的,虚空的背景是虚拟的。 通过留白,凸显虚实相间的意境之美。 这种内涵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追求,是情感融入情景的高级表达。 看似简单,实则蕴藏着意境丰富的审美符号。

禅宗道教也影响着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禅宗是中国本土老庄思想与印度佛教融合的产物,受到众多文人隐士的推崇。 “明性”、“发明本性”的思想与文人隐士的追求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也隐含在他们的创作中。 水墨画所追求的“象外象”正是禅宗的体现。 元代社会动荡时期,文人画家大多隐居山林,修行禅宗,与自然亲密接触。 他们的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也多受禅宗的影响,呈现出古朴、精致、自娱的倾向。 例如元四大家之一的倪瓒就声称自己作画是为了自娱自乐,他说:“所谓下人画者,只是胡乱写字、聊天自娱”。 他的代表作《渔村秋图》是一幅非常简单的画,旁边有几棵树。 中景以留白的形式描绘了平静的湖面。 几笔划过远处的山峦。 整个画面显得极其祥和。 如同世外的荒凉之地,传达着倪瓒简单、舒适的心境。 这种意境正是他在冥想和悟道中领悟到的。 他所呈现的是一个自然、质朴的世界,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宁静、悠远的意境。 禅宗道教对传统水墨画的影响在于精神。 画家对禅道的感悟和修行,无形中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哲学思考带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为水墨画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内涵。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场域,其本质的艺术追求之一就是意境的创造。 水墨画通过笔墨技法的表现力、画面留白中的虚实互动以及禅道诗词的思想领悟,将画家的精神世界与客观对象结合起来,在创作中求得统一,达到目标是无法用文字表达意思,也无法用图像表达意思。 审美境界给予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光明日报》(2022年5月20日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