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4 艺术资讯
拉斐尔、透纳、莫奈、蒙克、夏加尔、毕加索、贾科梅蒂……近年来西方艺术史上诸多经典名作纷纷来到浦江两岸,上海的美术馆业如何发展?得到加强? 面对全球艺术界的核心竞争力,丰富馆藏,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真正深入开展中外双向文化交流?
作为上海美术馆的见证者和当代艺术教育家,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原执行馆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雷一直以来上海艺术行业的深度参与者。 观察者网记者近日在接受《纸上艺术评论》(微博)专访时,对美术馆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反思。
“美术馆有特定的功能,是社会福利机构,不是商业场所。美术馆(ART MUSEUM)是美术馆,首先是‘保护(收藏)’和‘研究’,然后是‘展示’ ”、“教育传播”、“沟通理解”。另一方面,目前很多美术馆都满足这些要求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显然还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其更加规范呢?除了行业自律之外,还需要建立行业标准,目前的一些(美术馆),由于专业性和学术实力不够,很容易接什么展览就做什么,导致单一展览显得有一定的流量和社会反响,但无法建立自己的系统。” 李雷对澎湃新闻表示。
李雷担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时,曾为馆内的孩子们进行过导游服务。
上海有多少家美术馆? 不久前,上海公布了《2021年上海美术馆名录》中共计96家美术馆(其中国有美术馆25家、非国有美术馆71家)。 美术馆正在成为展示国际文化大都市魅力的重要窗口。 参观美术馆观展已成为公民重要的文化休闲方式,也成为提高公民人文艺术素养的重要渠道。
莫奈的“印象派先驱之作”《日出·印象》于2020年在上海东艺美术馆展出。
据统计,2020年,上海美术馆举办展览600场,接待观众406万人次; 今年,结合“艺术品交易月”,仅11月、12月,全市美术馆就开展了近200场展览和美育活动,营造了共享艺术的氛围。 上海美术馆的蓬勃发展得益于这座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但繁荣的背后,美术馆仍需规范专业标准、差异化发展。 与此同时,艺术教育仍然是最大的痛点。
“抽象艺术的先驱——康定斯基”展览,上海西岸美术馆,2021年。
美术馆繁荣背后,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澎湃新闻:您能谈谈您所经历的上海美术馆的发展吗?
李磊:上海美术馆的发展与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如今90多家美术馆星罗棋布的繁荣景象,是上海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缩影。 。
上海是中国最早建立公共美术馆的城市之一。 1956年,经陈毅市长批准,在南京西路仙乐广场现址成立上海艺术展览馆。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展厅由康乐餐厅改建而成,成为上海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6年,在康乐餐厅原址上新建三层楼房,“上海美术展览馆”名称也改为“上海美术馆”; 2000年,上海美术馆迁入原上海跑马馆(后用作上海图书馆,现为上海历史博物馆)建筑,展览面积和规格得到了提高;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最具标志性的世博会中国馆成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1996年上海(艺术)双年展。
上海美术馆旧址现为上海历史博物馆。
回顾上海美术馆的几次搬迁,硬件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艺术产业的发展。 因为有了更好的展示空间,为艺术收藏、展览、交流、教育等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美术馆的几个发展节点也与上海经济社会的整体升级相契合。
2004年底,“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吸引了大量观众。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上海在公益性文化设施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 首先,世博会场馆直接改造成美术馆,包括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馆等。 2015年后,刘海粟美术馆搬迁,新建的程十发美术馆于2019年开业,与上海中国画院共处一室; 近两年西岸美术馆和浦东美术馆的设立,开创了上海美术馆的新格局。 。 近十年来,上海建立了一大批私立美术馆,如上海当代美术馆、龙美术馆、宝龙美术馆、明当代美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而美是共享的”。
澎湃新闻:美术馆和艺术展览繁荣的背后,您认为现在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李雷:首先,我们需要更加规范。 艺术博物馆有特定的功能。 它是社会福利机构,不是商业场所。 ART MUSEUM是一座具有五大功能的艺术博物馆。 一是“保护(收藏)”,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和物证; 二是“研究”,梳理藏品的来龙去脉及其在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三是基于研究的“展示”,可以是类别式的,也可以是话题式的展示; 展示的目的是“教育传播”,公共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审美水平和文化认知; 从而促进人类的“沟通与理解”。
另一方面,目前上海的美术馆是否满足这些要求? 显然还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 如何更加规范? 除了行业自律之外,还需要建立行业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人才储备问题。 随着美术馆规模化发展,美术馆急需专业人才。 除了收藏、研究、展览、公共教育方面的人才外,还缺乏行政、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当然,这个问题不仅仅限于上海。 全国各地的美术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第三是“可持续性”。 特别是对于民营美术馆来说,由于大多由企业创办,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影响美术馆的运营,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是否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进入或建立基金会的模式,相对稳定美术馆的部分收入?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四是“差异化发展”。 上海现有美术馆近百家。 纵观今年11月、12月的展会名单,展会数量惊人。 这么多展览如何吸引自己的观众,需要差异化。 要有年轻人喜欢的经典和创新,同时也要照顾到老年人。 差异化发展也是可持续的。
美术馆要有长远规划,不能展览做什么就做什么; 但目前,由于专业性和学术实力不够,很容易接什么展览就做什么,导致单个展览看似有一定的流量和社会反响,实则不然。 我无法构建自己的系统。
原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红色建筑)现为中华艺术宫。
澎湃新闻:如今,在不同类型的展会中,我们也能看到网红展会、流量展会的趋势。 这些展览有时附带高价门票。 这是一个健康的发展趋势吗?
李雷:这些展览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 目前,公众的整体美育还比较有限。 网红展览是吸引公众关注的一种方式。 虽然对艺术的热爱有不同的层次,有的是精神享受,有的是感官体验,有的是炫耀。 但我觉得炫耀一下也没有什么问题。 至少这表明他认为其中有美,有值得分享的东西。
所以不要简单地说网红展不好。 展览的质量必须通过其内容来评价。 如果好的展览内容打造出一个网红展览,那就幸福了。 如果一个好的展览很少有人关心,你也应该思考一下宣传推广过程是否有问题。 尤其是公共美术馆,酒再好也得多喝,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展览成为网红展览。
当然,网红展和“假空”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我们要批评的不是网红展览,而是一个名不副实,宣传得很好,实则虚假空洞的展览。
《雨屋》现场照片,2015年,上海艺术爱好者第一次体验到“沉浸式”艺术的概念。
2017年,龙美术馆(西岸馆)“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的参观者在作品前合影留念。
对于展览的消费,我认为从美术馆的角度来说,第一是教育;第二是教育。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第一要务是学习。 我们建设学习型城市,塑造学习型生活,美术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堂。
美术馆是一个教室,但上课不是免费的。 为了上个好课,为什么不花点钱呢? 所以,花钱看好的展览也是理所当然的。
公共美术馆免费入场是我国公共文化教育的普遍举措。 公共美术馆的特展收费并没有什么错。 但要让私人美术馆和企业美术馆达到同样的标准是很困难的。 美术馆和展览的运营需要成本,私立美术馆收取合理的费用。 同时门票也可以回收一定的成本,控制一定的人流量,这也是一种运营管理的手段。
参观美术馆并不等于简单的消费。 美术馆是文化的殿堂。 我们一定要珍惜它,而不是贬低它。 至于现在在商场设立美术馆,是为了让艺术更贴近生活,但也遵循艺术的基本要求和规律。
中国艺术如何走向世界?
澎湃新闻:通过各个美术馆的展览,我们也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齐聚上海。 那么作为海派艺术的发源地,上海如何更好地展示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呢?
李雷:海派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上海学校没有学校。” 上海艺术展览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艺术家。 这是一个很好的氛围。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海上月”、上海当代美术馆的“上海双年展”、刘海粟美术馆的“上海青年艺术展”等,都是对上海的诠释。风格。 许多中外艺术家来到上海,融入上海,成为上海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也是对海派的一种诠释。 因此,我们需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海派艺术文化。
1946年12月摄于黄山艺苑(右起:郑五常、张充仁、张大千、吴湖帆、徐世奇、王亚尘、颜文亮)
吴冠中先生(中)向上海美术馆捐赠作品。 左一是李雷。
澎湃新闻:西方艺术作品的展览在上海很受欢迎,那么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如何走向世界?
李雷: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始终以欧美西方文明为基础,并以此发展出现当代的文化叙事。 这是客观事实,但今天仅以此来讲述中国故事显然是不够的。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讲“四个自信”。 自信从何而来? 它来源于一百年来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社会斗争和实践。 因此,中国艺术和艺术家如何走向世界,首先要确定什么艺术和艺术家代表了今天的中国。
在对外文化推广方面,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是“文化自信”。 首先,明确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理清自身文化的内在逻辑; 第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家; 四是不断对外宣传,形成强大舆论和社会效应。 这里特别要注意文化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观念性和技术性的统一。
今天的中国艺术或许不再是带有地域观念的艺术; 它将具有全球意义。 这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至于西岸美术馆,将把中国艺术家带到法国展览。 具体情况我不知道。 如果他们愿意征求我的意见,我会如实告诉他们我的想法。
尤其应该把今天的艺术成就视为人类共同的文化成果。 这就是我们想出去的原因。
艺术教育仍是最大痛点
澎湃新闻:您现在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您对艺术教育有何看法? 今天的学生和孩子可能是未来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如何从教育的角度为未来提供力量?
李雷:育人需要一百年,教育是基础。 健康的人格由理性和感性两部分组成,外化为生活中的科学和艺术。 科学注重客观性,是可验证、可量化的; 艺术注重主观,是感性的、独特的,有时甚至是神秘的。 科学和艺术都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 科学与艺术不能相互替代。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与互补是理想的人格塑造。
吴冠中先生曾为中国美育的缺失感到痛心,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美育的缺失。
西岸美术馆常设展览、儿童导览
事实上,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注重美育,诗词教育从小到大一直贯穿。 客观地说,中国美育的缺失可以理解为美育的复苏较晚。 因为经过一个世纪的社会动荡,首先要做的是基础教育的普及,然后是加强应用性强的科学技术,然后是注重文化艺术。 这是积贫积弱国家觉醒的必然选择和过程。 今天,我们面临着中国人审美提高的普遍需求。 我们所说的美育,是全社会的美育。 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当然,起点是基础教育。
我们必须清楚,美育是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的教育,而不是花哨技能的教育。 美育已纳入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内容,成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 关键是我们公民要有学习意识。 国家每年花费巨额资金,运营全国城乡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 它们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而且大多数都是免费的。 我们去一次就赚一次钱。 对于要求较高的,可以去专门学校。
1998年,李雷(右)与陈逸飞讨论上海青年艺术展。
感性认知无法评价,美育应着眼于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感受,而不是定量评价。 艺术无法分级。 等级考试严重扭曲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严重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卷入和焦虑。 通过考试只是对技能的判断。 艺术感知、判断力、独立思考能力不能通过考试来考核。 为了参加考试,孩子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训练技能。 这种考试无异于谋杀。 我呼吁取消所有艺术考试。
日益增长的焦虑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能责怪父母。 艺术教育是为了提高修养、完善人格。 这是一辈子的事,不用着急。 只有慢慢来,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艺术内涵和幸福感。
专业学习是另一个话题。 需要严格挑选才能找到合格的孩子并对其进行培训。 目的是培养专家。 这个过程是严格而残酷的。 这是一个只有少数人从事的工作,所以它与普及美育不是一回事。 职业教育是另一个话题。
黄浦江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远景
上一篇:行走之乐凉山印象
下一篇:中国当代艺术家在纽约的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