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艺术教育
4月16日,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单元“一个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开幕。 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认为,今年上海双年展将从“湿式运营”、“生态联盟”开始,进而“一展”模式,颠覆双年展固有模式。 《水体》提出了重组的新概念。 艺术需要与生态环境相融合,更多地参与社会建设,用“多维关怀”的方式推动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合作进程。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西班牙建筑师安德烈斯·雅克
当代艺术(以下简称“艺术”):您是一位建筑师和建筑学者。 您的实践重点是探索环境作为生命、身体、技术和环境的互动领域。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水体”,其核心概念是什么? “水域”主题与您的研究兴趣相关吗?
安德烈斯·雅克(以下简称“雅”):“水体”主题是指身体与身体、身体与环境、身体与其他生命体、科技、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气候。 我们渴望探索身体如何超越自身的极限,身体如何从集体中脱颖而出,以及如何参与广阔生态系统的形成。 这一切对于艺术来说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艺术一直被认为是独立的、与世界隔绝的,而这将改变这一传统。 艺术传统需要与身体的探索和反思相结合,也需要与生态和环境相结合。 在这个层面上,“水体”使这种交流成为可能。
我们想要探索的是身体在其自身限制之外的运作方式。 这里的身体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实体,而是一个全球实体的集合,其中个体通过艺术相互联系。 这种聚集是由“流动性”、“水性”和“可交换性”推动的,也保存在这三个品质中。 我们的身体也通过这三种方式与环境相连,尤其是在上海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地方。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没有用直升机空投展览。 这次双年展是从主展场脱胎而来的。 上海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水有着独特的联系。 上海是各种流体领域的聚集地。 其起源历史与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密切相关。 长江干流携带的各种泥沙颗粒最终孕育了肥沃的长江三角洲,那里有丰富的食用产品。 农作物含有悬浮在水中的矿物质和有机物。 这种东西是鱼吃的,鱼也是人吃的。 这个生态链的连接,促进了经济链的流动,让人类社会获得大量的经济文化财富,从而诞生新的本体。 身体是生态链循环的结果。 上海基础设施的形成也源于身体的移动和交换的过程。 它将这一过程常态化,改变形态,借用这一模式作为其城市血统运作的框架,延伸其定义身份的方式,并创建标准化的议程。 这一切身体的转变和变形,都与长江的巨变有关。 上海的身体是一个水体,其中有正常的形成和创造,也有替代的解决方案和争议。 而这些正是双年展所寻求的——我们正在寻找由环境构建的身体、由集体构建的身体、以及由更大的、塑造时代的叙事构建的身体。
“水体”这个主题也和我的专业背景有关。 这种联系并不一定直接指上述专业术语,而是与这些研究视角的构成有关。 从环境建设的角度来看,一些主体如何进入其他主体,两方如何冲突,如何妥协。 这也是我的工作与政治形态的交叉点。 追求、反思、探索一个身体如何与另一个身体沟通,从而产生一种向内的运动,这也是本届双年展的核心之一。 开放环境科学。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
艺术新闻:作为总策展人,您是如何组建策展团队的? 你们如何一起工作?
雅:我们坚持团队合作,不仅是整个策展团队,还有整个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团队。 整个过程大家都很积极,信息沟通顺畅,不同意见得到尊重。 整个策展团队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但我们对传统政治的内部结构,无论是女权主义还是酷儿理论,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艺术的关系都有着共同的理解。 互相借力。
策展团队成员之一是尤宓,目前在德国任教的学者。 她研究历史和当代的游牧精神,并在新旧媒体和网络理论的框架内进行讨论。 与此同时,她对未来技术的兴趣体现在她的“可行的推测”中,这可以从她在科隆艺术学院策划的展览“科幻(非)-Fi”中看到。 ],以及她作为共同行动论坛媒体艺术和技术委员会主席的工作。
Marina Otero Verzier 是一位在鹿特丹生活和工作的建筑师,现任新研究所(荷兰建筑、设计和数字文化中心,HNI)的研究主任。 她也是一位专注于自动化的策展人。 自动化是身体介入技术的过程,技术像身体一样运作。 两者之间的交集是她作品的中心,就像本次双年展和威尼斯双年展一样。
露西娅·皮特罗乌斯蒂 (Lucia Pietroiusti) 是一位思想家和策展人,目前在伦敦蛇形画廊工作。 她创立了Universal Ecology项目并负责其规划和策划。 通用生态学是一项战略性、跨组织、长期的倡议,致力于在蛇形画廊的所有展览、项目和网络中推广生态原则,同时关注非人类已成为“人类”和“人体” ”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菲利帕·拉莫斯是一位学者、思想家、策展人和教授,目前在伦敦生活和工作。 她的研究重点是当代艺术与电影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图像如何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艺术家电影如何促进人类、非人类和机器之间的物种间关系。 她还与 Lucia Pietroiusti 在伦敦蛇形画廊共同策划了“鱼心中的圆形”研讨会系列。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五位策展人
我们的核心始终是艺术。 我们追踪艺术家的作品。 但我们并没有选择用艺术来阐释本届双年展的主题,而是试图思考艺术将如何面对这个主题。 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艺术永远是核心。 我们应该将艺术理解为知识的源泉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它使我们能够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扩展对我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的理解。 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理解。 观众来到双年展不是为了“看艺术”,而是为了“通过艺术观看和理解”,并在新的界面上与其他个人和整个地球重新结盟。 艺术是一种让我们以不同方式思考和感受的媒介。 这是重新思考艺术的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方式。 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样的双年展。
艺术:您在《湿跑》第一期开幕时说道:“本届上海双年展将探索多种形式的流通和融合,以证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不可分割。” 您能否比较一下参展艺术家并以您的作品为例介绍一下本届双年展在多样性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雅:循环、涌动、渗透、排泄、呼吸、循环、出血,水的运行方式就是生命的生存方式。 “湿聚合”也由此产生。 我们称之为“社会”的这种组织形式,正是一种“湿聚合”的组织形式。 这正是我们正在寻找的。 我们探索这种身体融合模式,它是通过我们的身体实现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 这其中也存在着多样性。 没有统一的聚合方式,聚合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经历过这种情况。 身体如何循环,如何像水一样循环,是我们创造力的源泉。 这种多样性展开了多种选择,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液体在政治、美学、艺术领域的渗透、涌动和流通。
琼斯·乔纳斯的作品旨在探索鱼类在水和海洋中的循环和循环,并以此扩大他对海底河流系统的持续兴趣和调查。 当我们观察海洋时,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集合,它是各种生物和水系统的集合。
琼·乔纳斯 (Joan Jonas) 的河流装置、水彩画和视频通往深海平原 2021
在卡洛斯·伊里哈尔巴的作品中,大地和土地承载着生命的发展和繁衍,也是转化和变化的源泉。 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地是流动的、粘性的; 既不是完全液体,也不是完全固体。 其中,充满了冲突、依赖和多样性的故事。
Carlos Iljalba 两栖地质调查钻芯(上海,深约 105 米;安徽,深约 60 米) 尺寸可变 2021
塞西莉亚·维库尼亚(Cecilia Vicuña)是一位具有独特历史视角的艺术家,她以血液的流动来隐喻社会结构的变化。 我们在液体流动中看到唾液、血液和病毒。 她的实践专注于未成形世界的潜力,她相信声音、编织和语言可以相互交流,并通过液体循环创造新的意义。
Cecilia Vicuña Chip Chronicle (上海) 混合媒材装置,未纺羊毛,视频尺寸可变 4 分 12 秒 2006/2021
我们不仅包括许多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的艺术家,如Joan Jonas、Cecilia Vicuña、Antoni Muntadas等,还包括许多非常年轻的艺术家,如Ayesha Tan Jones和Zadie Xa等。 双年展将一切带给上海观众,让他们体验世界艺术最前沿的事物。 这很重要,因为它将历史的声音,甚至那些已经消失的声音,带回到现在。 安娜·门迭塔 (Ana Mendieta) 与当下非常年轻的艺术家展开对话,例如图尔·范·巴伦 (Tuur Van Balen)、迈克尔·王 (Michael Wang)、Revital Cohen。 这种代际交流将各个年龄段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这是我们感到兴奋的事情。
Elsa Tan Jones 梦门纹章石 - 《Where is Una Jynxx》系列,三块石膏、乳胶、塑料薄膜、铝、油漆,每块 82 厘米 × 60 厘米 2021
安东尼·蒙塔达斯的红色摄影作品由64张照片组成,每张照片尺寸为40厘米×60厘米,2017年
艺术新闻:以“水体”为主题,本届双年展入选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何特点?
雅:本次双年展重点关注身体聚合和环境领域的艺术家。 它将此类艺术家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地理和文化障碍。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流动性,而这种流动性有时会直接体现在艺术家身上。 迈克尔·王出生于一个美籍华人家庭,移民到意大利,后来又移民到美国。 他的作品也注重这种流动性,人们来来去去,就像长江的水一样。 这种流动性就构成了生命。 和潘黛静一样,她的作品和艺术家本人也具有这种流动性。 她来自上海,现在往返于上海和柏林之间。 这一切的流动性也是现实的反映。 这些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他们的作品之间没有必然的分离。 两者相互沟通、交融。 通过他们的工作,他们探索现实的流动性。 对我来说,它很美丽,当我们说“水体”时,它也意味着它包含一切,不再遗漏任何东西。 对于这种艺术,我们早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了,我们也早就是这次上海双年展的一部分了。 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身体——一个水体——来形成另一个水体。 参加本届上海双年展,也是一次青藏高原之旅。 我们也是长江,我们是琼·乔纳斯探索的长江中的生命体。 。 因此,我们参加本届双年展是为了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作为生态系统和水体的一部分。
王风图(长江流域)——成都彩土、粘合剂、无底漆画布 120 cm × 120 cm 2021
潘岱晶完成二重唱视频声音、图像、雕塑、表演 2021
本届双年展让我们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实现了彼此的和解。 参观者、艺术家和策展人聚集在这里,形成“湿聚集”。 这种“聚集”的感觉就是本届上海双年展带来的。 在病毒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多么的紧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设置了这么多的障碍,比如戴口罩,因为我们必须做一些事情来互相阻挡和抵抗。 事实上,我们存在于“湿聚集”中。 内在的联系,紧密的联系,这是极其美丽的词。
中央美术学院:疫情对双年展的筹划有何影响? 作为总策展人,您认为本届双年展有何独特之处?
雅:这次双年展的主题其实在疫情之前就已经确定了。 当大流行肆虐时,我们很早就决定要反思一个身体如何与另一个身体连接的话题。 我们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团队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我们不想用疫情作为理由,因为它可能会压制艺术本身的话题。 我们都同意,艺术家和科学家需要一个跨学科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在这次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是与真实的外部世界相连,而不是闭门生产和工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彻底颠覆了整个双年展。 所谓倒置双年展是指:通常双年展以实体展览拉开帷幕,随后公共项目紧随其后,反映和阐释展览的内容。 本届双年展则完全不同。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我们决定彻底颠覆整个双年展,将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建筑师、年轻艺术家和学生、独立思想家和活动家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
曹明浩和陈建军水上避难所#2 综合材料 850 cm x 400 cm x 500 cm 2021
卡洛斯·卡萨斯 1883 / 喀拉喀托声音装置 2021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烟囱
本届双年展很大一部分作品是新委托创作的。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团队积极与艺术家建立联系,让他们创作出新的作品,并与双年展聚集的科学家、学者进行密切的交流、讨论和合作,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更好地反映疫情带来的复杂现实。 这些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创造,交流着不同的声音。 本届双年展还与SMG纪录片频道等不同社会组织合作,形成生态圈,发起与各艺术院校的对话,动员艺术院校的学生,形成舞蹈、表演等形式,这些都是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这个联盟我们称之为生态联盟,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双年展的参观者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已经参与了双年展并为双年展做出了贡献(通过这种联盟和倒置)。 这可能是第一个在实体展览之前通过“倒置”将观众视为贡献者的双年展。 早在实体展开幕之前,一些评论家也已经关注到了本届双年展。 对于艺术家来说,用这种新的策展方法来连接艺术家和公众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这不仅让艺术家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也代表了一种必然的跨学科合作模式。 因此,这些艺术作品不仅需要“观赏”,更重要的是需要“体验”。 艺术创作与各学科、日常生活、社会有交叉和紧密联系。 我们希望人们能以这种方式看待他们。 社会看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创造物,而是被它自己的“光环”所包围,自治且与世界隔绝。 我们坚信艺术不是自主的,而是与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届双年展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这是跨国界、跨学科努力的结果。
蒲英伟大坝剧院大坝安装2020-2021
石青、钱学森与长江电脑视频帧纪实影像50分钟2021
艺术:正如您所说,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与各平台联系最广泛的一届。 它打破了固定的展览框架。 这预示着双年展吗? 年度展览的转型?
雅:我认为双年展的转型势在必行。 从前期准备,到招募、收集(灵感),积极融入社会组织、城市、生态系统非常重要。 我们不应该再孤立地策划一个双年展,然后期望城市、整个组织和生态系统接受和消化它。 双年展不再是一种消遣,而是一种反思和聚会。 我想这就是本届上海双年展所要宣扬的。 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此刻时代的多变和脆弱,导致了它的变形。 整个人类都处于危险之中。 艺术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建构,并通过“相互关怀”影响这一过程。 这种多维度的关怀也渗透到了本届双年展的组织过程中。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是一个“多维关怀”的平台,艺术家、思想家和人们找到彼此关怀的方式方法。 对我来说,这是本届双年展的核心。 它不是一个奇观,它是一个互相关心的平台,一个链接情感的结构。 本届上海双年展拓展了人类的感性范围,让人们重新体验地球、生态系统、动物和人类。 这种转变是彻底的,而不是温和的。
Diaclone(群)和 Emil Ron Anderson 水晶球视频、软件、LED 屏幕 1720 厘米 × 1220 厘米,循环 2021
刘闯的语音是货币吗? 4k 视频,彩色,立体声 30 分钟 2021
艺术新闻:受疫情影响,本届双年展大部分论坛和活动都在线上进行。 您如何看待这种在线协作模式? 疫情期间艺术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雅:整个团队通过互联网进行协作。 这种困难其实是现在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甚至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状。 这就是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艺术,我们需要艺术来帮助我们理解各种前所未有的情况。 艺术家不仅看到它,而且亲自参与其中。 例如,艺术家Kyriaki Goni的作品《基于海洋的信任网络》设计了一个由上海两个节点组成的本地化数字网络,供人们进行交流。 这为人们提供了互联网巨头之外的新的通信网络。 这种通讯网络节点的建立,正是目前条件下艺术可以发生的领域。 同样,关爱之家×定海桥互助会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不仅仅是基于相似性或血缘关系,而且还受到其他亲缘关系的塑造。 这种亲属关系可以是近邻,可以是熟人,也可以是互相照顾的人。 双年展是展示替代社会组织解决方案的地方。 来到展览的参观者可以一睹社会结构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艺术家如何探索这种新的结构并通过艺术来展示它。 类似的艺术家还有郑马勒(群)和珍娜·苏特拉(Jenna Sutela)。 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将极大地拓宽观众的视野,让他们看到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我们生活的一切。 我们必须面对它,无法回避它。
关爱之家×定海桥互助会 浮萍 定海沙、镜子、木头、3D打印材料、旧家具、图像、卡片、道具 尺寸可变 2021
王拓 通古斯卡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2021
艺术新闻:您认为上海双年展对公众意味着什么? 人们如何参与上海双年展?
亚:我们欢迎上海市民亲自参与这个展览,并给它时间去接受它。 您可以通过手机体验展会,并加入不同展厅的参展网络。 这也是一个可以通过食物来体验的展览。 比如,烹饪系(组合)改了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旁边的餐厅“有在”。 西餐厅菜单将三文鱼从菜单中删除。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观赏”,而是邀请观众以不同的方式去生活和感受。 可能需要时间,但我相信本届上海双年展如此贴近生活,通过我们的身体贴近我们。 有许多装置甚至会吸引儿童,例如 Zady Cha 和 Benito Mayor Vallejo 的动画喷泉装置,探索海洋内物种间的联系,深入记忆,旅行和知识转移的元素如何相互关联,并可以对于对方来说意义非凡。 因此,这不是一个仅仅为了“观赏”的展览,而是一个需要你自己去生活、去体验的展览。 对我来说,你可以和朋友、家人、孩子一起去,一起体验双年展。 这将是一次特别的旅行。
烹饪部(组合)鲑鱼:欺骗从场所移走养殖鲑鱼,环形顶棚,粉末涂层钢,丝绸,地板行灯,ETC 成像灯,可变尺寸的 3:1 环绕声,2020 年 21 分钟
扎迪·查 (Zadi Cha) 和贝尼托·巴列霍 (Benito Mayor Vallejo) 《水的话语是鲸鱼》装置(绘画、声音、视频、灯光和雕塑) 尺寸可变,18 分钟 2020-2021
ArtArt:如果你可以选择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本届上海双年展,你会选择哪些关键词?
雅:我会选择纠缠、身体团结、生态系统体现和女权主义。 本届上海双年展深入女性主义艺术的核心,对于当前形势极为重要。 女性主义生态学理论对于理解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也将极大地改变身体与身体与环境的关系。 方式。 这就是我们需要在阿斯特里达·内曼尼斯(Astrida Neimanis)、克莱尔·布里顿(Clare Britton)、阿姨朗达·迪克森-格罗夫纳(Aunty Rhonda Dixon -Grovenor)和安娜·门迭塔(Anna Mendieta)的作品中理解的内容。 还有水性、湿润性,这或许是形容本次双年展最合适的词。
克莱尔·布里顿 (Claire Britton)、朗达·迪克森 (Rhonda Dixon-Aunt Grover) 和阿斯特丽达·内曼尼斯 (Astrida Neimanis):The Waves Forward 照片档案 2021
Jenna Sutra 靛蓝,蓝色和绿色物质(“我,岩浆”系列)三个吹制玻璃雕塑,“熔岩”史莱姆各约。 32厘米×23厘米×18厘米 2021年
艺术新闻:明年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馆十周年。 您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有何期待? 您认为上海双年展未来的发展还有哪些可能性?
雅:我认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对于上海乃至全世界的当代艺术都至关重要。 上海当代艺术馆超越地理位置的限制,面向世界,将世界各地的艺术带给中国艺术家,反思当代艺术。 同时,它赋予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力量。 当艺术越来越受到商业结构的影响时,上海双年展让艺术超越了艺术本身和商业影响的局限。 这次双年展以讨论开始,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起初,它没有现成的作品或展品。 在《海洋呼吸》中,整个世界都经历着共同的呼吸。 这是一种无法营销或出售的体验。 这些身体聚合形式的艺术作品值得每个人反思和体验。 某种程度上,这也让艺术能够在庞大的社交网络中得到分享。 我相信这就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所做的:超越商业化的壁垒,为艺术提供一个充分展示其潜力的舞台。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展览现场
当代艺术对话|宫岩:“水体”,回归双年展本源
翻译/陈翁
微信排版/王嘉怡
图片/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本文发表于《当代艺术》2021年第3期
《当代艺术》2021年订阅
书籍推荐
上一篇:素描头像的切面练习
下一篇:热门话题艺术点亮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