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1 艺术教育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
2月9日,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正式举行开幕式。
作为“B类B”开幕后国内首个大型“双年展/三年展”,本次三年展以回顾的态度观察和思考过去,开启了一个变革的时代。 不断变化的当代景观。 今年广州三年展的主题是“转变”。 五位国内外策展人聚焦“变”,从各自的角度展开“边缘”、“慢板”、“触屏”、“内生”四大主题。 部分叙事碎片化。
下面,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现场报道,并与主题展策展人蒋军共同探讨,在一个以“变”为特征的时代,我们如何“内生”筑基。 中国当代艺术反映本土现实的力量。
2月9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美术馆主办的“蜕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盛大开幕。
▲ “蜕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开幕式
本届三年展由王少强(中国)担任总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伊穆斯(德国)和蒋军(中国)担任策展人。 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探讨“变化”的话题,以“边缘”、“慢板”、“触摸屏”和“内生”四个部分展开碎片化的叙事,并邀请了超过50名来自更广泛文化背景的人士。 国内外艺术家和团体将参加展览。 在万物更新的时刻,我们以“变”的理念,为观众呈现一场既国际性又本土性、既回顾性又前瞻性的艺术盛会。
▲ “化为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以“转型”为关键词,结合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相关的重大艺术事件,并结合馆藏重要文献,系统梳理了1977年以来、1999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 “化为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平行展海报
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四个平行展览也在盒子美术馆、恒美术馆、冠空间、东莞21空间美术馆同时展开,连接城市艺术生态。
展览一个月前正式启动。 广州三年展的主题“化为变”试图在当今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开启一种在变中求变的当代景观。 在历史维度上,策展团队试图通过“思变”来回顾和反思中国当代艺术40年的历史,同时在当代观察中进行“适应”,以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艺术环境。并设想可能的未来。 “改变”。
策展人吴洪亮策划的“边缘”单元展开了对中国当代艺术样本的另一种书写。 人们的关注焦点不再是对标志性文化符号的梳理和呈现,而是试图寻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忽视或散落的碎片文化记忆。
▲《转型》——2023年第七届广州三年展“边缘”单元展览现场
在菲利普·多德策划的“慢板”部分中,艺术实践转向了对本体论价值的重新思考。 在这一部分,慢艺术试图提供一种改编的可能性。 回归材料的本体语言,回归创作与手工的经典关系,重新思考创作的意义。
▲《转型》——2023第七届广州三年展“慢板”单元展览现场
德国策展人Thomas Eller策划的“触摸屏”板块试图探讨当科技深深嵌入并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时,当我们面对未来时,如何在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生活与科技之间取得平衡?在物质与非物质事物变化的伦理中与自己相处。 未来,这样的变化会无限接近还是截然相反? 也许我们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需要停下来思考。
▲《变身通邦》——2023第七届广州三年展“触摸屏”单元展览现场
这也是一个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内生”版块。 由策展人蒋峻策划,以视角反思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性”的变化与发展。 它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从本土的角度向内反思、向外看,形成了独特的、内生的文化气质。
▲《转型》——2023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单元展览现场
谈及“转型”主题,总策展人王少强表示:“毫无疑问,确定性的逐渐消失是我们在擦拭世界时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来的,也是当下社会的反映。”艺术是每个时代不可避免的语境,我们置身其中,与之产生共鸣。艺术作为对复杂世界的感知和再现,是每个时代的记录者和对话者。”
身处一个以“变”为特征的时代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艺术? “变化”是世界的常态,但这个时代的快速而剧烈的变化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展览将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考虑来演绎本次展览的主题。 未来还在加速,人们开始想要拒绝被华而不实的商业化包装和胁迫,转而渴望更多温暖的物质触感和内生动力。 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再次被触及。 。
姜俊策划的展览第四部分提出了“内在性”的视角。 一方面,重温康定斯基110年前对艺术“内在必然性”的论述,强调艺术的“精神性”以及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沟通与共鸣; 同时,还借用统计学、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的“内生变量”概念,强调本届广州三年展的全球重要性。 性与地域之间的复杂张力。
“今天,在全球形势急剧变化的今天,我们正在开始并经历着另一场‘所有价值观的重估’,尤其是对内部和外部边界的思考。制度的边界正在转移,我们的生活也需要重新定义。” ”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在地性”所代表的文化身份经历了一个象征性的“祛魅”过程,从西方视角中明显的“东方性”转变为植根于本土语境的文化生长。 其实,就是从以西方为中心的参照系转向发展本土意识与传统语境相融合的文化体系。
▲ “化为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版块展览现场
如果说,1978年以来,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艺术话语中,中国当代艺术长期的“走出去”和“全球化”取向,形成了某种自我“东方化”的“中国特色”。以及“自我异国化”和“中国情怀”。 所以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代艺术的本土观众从无到有,并不断扩大。 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本土化”,而是期待一种深入本土文脉、能够与当下生活和谐相处的方式。 在意识瞬间产生对话和强烈共鸣的艺术创作。
“内生”部分试图转变视角,从“外部性”转向“内部性”,以全球视野回望本土,立足本土现实进行反思。 向内反思,向外看,探索寻找以中国为中心的“内生动力”。
每一件艺术品都有自己的故事,学术策展人精选艺术家的作品在空间中交错呈现,旨在营造一种新的氛围。 展览也是策展人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二次创作。 除了艺术品本身的故事之外,策展人还通过艺术品之间的空间设置构建了另一个语境。 图像之间的相互映射创造了多重阅读的可能性,这也挑战了观众对艺术品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想象。
江君表示,本次展览的重点之一就是希望现场的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 但这种共鸣并不是直接的绘画,而是意在通过大气美学营造一种情境,让观众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它传达了回顾内心的能量。
“家”是人们在之前的动荡时期所依赖和承载精神寄托的空间。 这一时期,很多人重新审视自己与“家”的关系,暂时放下了过去对外在物质的重视。 在发展的衰退潮中,当感到不舒服时,退缩反思自己的内在灵性,开始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内心。
▲《化为变化——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版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胡介鸣作品
胡介鸣的“看物”和“空间探索计划”系列作品通过摄影媒介记录了艺术家在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和状态时,对原来生活中不起眼的物体和空间的重新观察。流行性。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艺术加工放大这种美。
与以往基于概念的创作相比,胡介鸣的作品更多依靠直觉来做决定,通过镜头传达拍摄瞬间的内心感受,并希望这种感受能够引起更广泛人群的共鸣。
▲《化为变化——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版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丁力作品
丁力的画作模仿了数码照片编辑的特效,令人印象深刻。 他的“管状”和“金属质感”扭曲的笔触充满了三楼的走廊。 艺术家根据媒介特性进行绘画探索,通过对油画、喷漆、画笔、画框的重构,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 艺术家继续使用管状笔触和渐变色彩,并将其运用到新的绘画对象中,凸显线条和色彩的情感性。
在信息时代,绘画已经远远超出了“画布上的绘画”的技术定义,而是继续构建一个与后疫情时代构建的媒体化生活世界中存在的挑战进行对话的场域。 当今世界,尤其是当公众在家时,互联网和屏幕与我们周围的生活场景一样巨大且重要。 在无尽的网络窗口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被迫被层层数据和矢量图片所形成的屏障所覆盖,将永远漂浮在网络世界的数据库中,成为抽象的不确定性。
▲ “化为变化——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版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游东泉作品
相比之下,游冬泉的水书计划系列以多种媒介记录了他在野外的经历:视频、定格动画、油画、书籍、现成物品……并辅以艺术家在墙上的画作。 这首诗引导观众进入艺术家与自然互动的空间,通过“卧游”将自然带回家。 “徒步游”之名,源于南宋宗丙旅行时,在房壁挂山水睡觉的故事。 欣赏山水画代替了旅行,后来也指阅读内容生动的游记。 在这个小小的中庭房间里,观众可以通过作品中反映的室外场景看到艺术家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亲近自然的喜悦。
▲《化为变化——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版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黄一山作品
从观众的反应来看,黄一山的《建筑》系列作品赢得了大多数人的青睐。 《建筑》是艺术家去年的创作。 作品最大限度地融合了影像与绘画,运用他独特的语言技巧,综合材料再现了建筑的立面,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商业建筑风格勾勒出建筑的面貌。 当今中国城市居民的居住场所。
▲ 黄一山,《1号楼》,混合材料、视频、油画、木板3D树脂打印,150厘米×100厘米,2022年,图片由艺术家和O2art提供
而当被问及为什么观众喜欢它时,他们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新颖的创作手法和贴近当地文化的创作主题。 在高度统一的商业建筑单元中,室内承载着人们不同的家居生活,透过屏幕上依次排列的窗户依稀可见。 该作品描绘了同一时期建筑物内发生的事情的并置。 循环播放的人物移动视频与油画人物的静止图像形成鲜明对比。 舞蹈、健身、烹饪、阅读等日常生活被截取,共同解读城市生活和居家民生。
▲《蜕变——第七届广州三年展》内生版块展览现场,图为艺术家张晓刚作品
张晓刚的油画《大卡小卡》也因其内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就像一张老照片,时间定格在画面里。 照片中,两个女孩坐在长凳上。 左边的女孩似乎是从记忆中的过去,剪切拼贴在照片上,而右边的女孩则戴着类似面具的东西,似乎在回顾我们刚刚经历过的事情。 公共卫生事件。
江君戏称两位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是“时代同志,捕捉共同的时代精神”,“作为‘时代同志’的我们应该表达‘时代精神’(Zeitgeist)而什么是“内生”,它需要我们作为“时代的同志”在作品的交汇中去观察和感知。正如本节序言中提到的,讨论了“内生”的多重含义,从艺术史来看到哲学,从统计学到经济学,从物质到精神……当代艺术是对时代精神的即时把握,很多时候,可能不是观众不懂当代艺术,而是艺术家不懂当代艺术。没能抓住时代的精髓,所以观众没有与他们产生共鸣。”
对话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x江君
广三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从自己的领域出发,您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创作者关注什么?
江君:最近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网红”打卡艺术展的现象。 我并不消极地理解这种现象,而是认为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初步美育的起点。 因为至少有人愿意去参观画廊、关注作品,这就创造了引导更多新观众深入了解艺术作品内涵的可能性。
当前,我们已进入美育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网红打卡”的行为虽然可能有浮躁的一面,但凡事都有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打卡”的行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好奇心。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当人们开始关注当代艺术时,他们就有机会对艺术家和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当代现象和令人关注的状态,即所谓的“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都在尽力表现现实生活。 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是捕捉时代精神。 因此,我觉得无论是年轻艺术家还是观众,在展望未来和外部变化的同时,也应该审视和关注自己与当下时代的联系,尽力探索与当下潮流产生共鸣的可能性。时代。
不少普通观众表示,在展览期间无法理解作品的内容。 那么从策展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打破当代艺术与普通观众之间的隔阂呢?
姜军:这个话题涉及到机构的作用,包括旅游组织和学术讨论。 博物馆的组织结构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艺术机构这个中介,我们可以将作品传递给观众,让艺术家的创作被观众“触达”到。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经历了200年繁荣发展的西方美术馆体系,本土当代艺术产业实际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 但我对此仍然非常乐观。 中国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近年来发生了质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和期待。
在策展过程中,您有考虑到大湾区观众的特殊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吗?
蒋峻:事实上,普通观众普遍很难理解当代艺术。 虽然广州和大湾区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务实,但在场的大多数观众对艺术的态度都很好,对文学阅读也更有经验。 ,更愿意为接触当代艺术做出努力。
因此,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这部分观众看到“前景”。 展览内容不宜过于晦涩难懂。 相反,展览的氛围应该从精神上感动观众,引导观众去体验作品。 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内观众,特别是年轻人,逐渐接触当代艺术。
疫情过后,世界正在重新开放。 如果此时继续强调“中国本土”、“中国艺术”等标签和词语,是否与全球化趋势相悖?
蒋峻: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存在,因为我们的艺术生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西方收藏家对我们本土作品的热情不像以前那么高,所以我们的艺术产业不会受到开放政策的影响。 影响。
然而,这也提出了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艺术家为谁创作作品?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建立当地的艺术生态系统,创作出能够引起当地观众共鸣的作品。 就像电影一样,我们的重点不仅仅是获得西方顶级电影奖项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国内取得高票房成功。
在本土创作的话题中,很难逃脱关于克制与自由平衡的讨论。 您认为现在的创作者应该如何把握?
蒋峻:我认为讨论的重点需要放在整个艺术产业的生态发展上,而不是仅仅关注艺术内容本身。 当艺术产业生态改善时,活跃的艺术消费将带动各种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关注将逐渐扩大艺术创作的空间和规模。
虽然走钢丝可以很美,但在艺术产业的发展中,更重要的是产业的融合。 因此,我对“内生”的讨论更多地集中在“内生”生态如何运行以及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艺术、欣赏艺术、消费艺术,并能够深入了解艺术的内容。艺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通过更多更好的消费者来反推艺术家,激励他们创作出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40多年来的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最先感受到其先行性和复杂性。 但与同样是先锋城市的上海相比,广州乃至广东地区都显得稍显稚嫩,大湾区的艺术生态系统在国内外追随者眼中也似乎尚未成型。国外。
大湾区能否抓住当前的更新契机,将其转化为发展机遇,仍处于风云变幻之中,充满着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采访中,江君谈到了他对大湾区未来艺术生态的憧憬,这或许是本土文化不断推动“内生”、带动本土当代艺术发展的思路之一。
▲ 广东美术馆新馆白鹅潭建设效果图
2023年,广东美术馆新白鹅潭馆即将竣工,未来广州三年展的展览场地也将迁至新馆。 因此,策展团队将第七届广州三年展视为阶段性的回顾和回顾。 总结。 “回望从来不只是为了纪念。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以艺术为起点,将观察视野拓展到更长的历史阶段、更广阔的空间维度。今天的中国和世界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 显得更加清晰。”
正如总策展人王少强所说:“这既是一次聚会,也是一次新的生命。让我们在第七届广州三年展的实践和创作中衔接、融合,一切都将焕然一新。”
展会信息
展览时间:2023年1月10日至2023年4月10日
总策展人:王少强(中国)
主题展策展人:吴洪亮(中国)、菲利普·多德(英国)、伊穆斯(德国)、江君(中国)
卡塞尔文献展学术顾问:卢宏、杨晓燕
学术委员会委员:范琳、冯远、顾振清、关宇达、胡斌、季少峰、陆鹏、皮道建、邱志杰、盛伟、王晓松、夏克军、向丽萍、杨晓燕、张青、张子康(按姓氏拼音排序)
指导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
特别鸣谢:海南白马广告传媒投资有限公司、珍宝巴士(集团)有限公司
主展览地点:广东美术馆
平行展览:顺德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和恒美术馆、VLAB+观空间、东莞21空间美术馆
部分图文来自广东美术馆
下一篇:君子之风 其清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