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5 艺术市场
我看到了一个好玩的群展:竟在桃花源!策划这个展览的是王艺达策展人,里面有来自9位新锐艺术家的40余件作品,什么绘画、数字绘画、装置、影像、摄影都有涉及哦!展览主题是探索心中的桃花源啊,让我们跟着艺术家们的思维路径,看看他们是如何探讨不同文化和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反思的!哇,展览的入口楼梯就是一件艺术家王艺达的装置作品,真是好特别啊!错落有致的20组条形LED屏幕,竟然让我联想到了《桃花源记》的图景。因为展览的设定,进入展览厅的路线被限定了,宛如一条灵魂通道指引着前行的方向。展览中的陈列方式非常不同寻常,所有的墙面都被镜面包裹着,艺术作品则在空间里面展出。这种互动式和沉浸式的展示方式,将真实世界和表象相互交织,挑战了观者的感官和认知。我沉思着自己在桃花源中的真实与虚幻,也思考着那些身处自己构建的虚幻世界之中,无法触及真实的自我的人们。哇,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大多数都有海外艺术留学经历,这也是悦美术馆留学生计划的重要一环哦。我对当代社会的众多问题怀有独特的关注,比如全球化与身份焦虑、网络化与传统文脉、科技进步的乐观与危机、时尚浪潮与资本滥用、社会的塑造与反塑造等等。在展览中,参展艺术家们以差异性的语言进行表达,而不是批判性的语言。他们从多个角度出发,通过展现个体与世界纠缠不清的关联,勾勒出现实世界微观的平行宇宙。展览作品多样而深刻,呈现了镜面空间、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互为映像与变幻的图像,引导观者审视自我观念与认知,超越表面束缚,一同探索每一位参展艺术家及观者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展览位于798艺术区悦·美术馆二层c厅,展览时间为2023.6.2-2023.6.15。今天参加开幕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感谢到场的所有艺术界前辈和朋友们。我很幸运有机会在这个展览中表达我过去三年来一直想说的话。三年来,魔幻的现实已经重新塑造了我的三观,使我对很多事情有了新的理解和认知。海外留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美好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去发现。回国后,我得到了许多前辈们的支持,包括我们的王馆长和董老师,以及参展的艺术家朋友们。在此,我再次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们。我现在想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董书兵教授来发言。当我走进展馆,我看到了王艺达的《归》作品,这是一件结合了钢架、LED屏幕、铝箔和隔热膜的艺术品。它的尺寸可变,2023年的展出也更加丰富多彩。这件作品真的很棒!在另一个展区,我看到了陈钧沂的情绪系列一,其中包括《分离》、《孤独》和《失落》等作品。这些作品都非常打动人心,令人深思。我觉得这个展览真的很不错,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代艺术。今天,在这个展览中,我看到了非常棒的艺术作品。除了绘画之外,数字艺术、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等都被展示出来,这正是年轻人接受新事物并表达自己的方式。展览主题是“桃花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我们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以前我们接受的教育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在今天,尤其是互联网、数字技术和AI技术等等对我们提出了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理念,让艺术与生活相关并源于生活。艺术家的责任和理想是去构建一个未来的桃花源。董书兵教授的发言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艺术理念。我在这个展览中看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其中有黄元琦的《Make American whole again》,尺寸可变,非常震撼人心。还有李艺卓的数字绘画作品《拱门》,尺寸为42x59cm,给人一种沉静和神秘的感觉。这些作品都很具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让人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我很感谢这个展览让我体验到了艺术的魅力和力量。听了悦美术馆馆长王飞跃的发言,我深受感动。他提到了在展览里要规避的三个问题:费时间、费钱和风险系数高。但是这个展览冒着这些不利条件去做,正是因为这三种不利,成就了它如此精彩的作品。我深入思考了中国当代艺术这个话题,王馆长说到中国当代艺术从85年开始到现在的几十年间,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可能前几十年我们觉得更多的是西方艺术对我们的影响,能在很多作品里感受到西方艺术家的影子。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当代艺术不应该简单地模仿西方的形式,而应该更多地把中国元素和中国当代当下青年艺术家的思想以及对社会的观察融入其中。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应该做的。在看完这个展览之后,我深感其中蕴含了真正的中国孩子所做的中国当代艺术的精髓。我觉得这个展览里有一件作品特别难得。这是苏大友的《中土重器》,是一幅纸本综合材料的画作,大小为72x110cm,创作于2019年。展览中展出了这幅画作的图片,我在看到它的那一刻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幅画作非常有力,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的风格很现代,但是也不失中国的传统美学,充满了东方的灵性和哲学。看到这幅画作,我仿佛可以看到苏大友对他所表达的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这种艺术魅力是非常难得的。这个展览让我想到一个词和三个时空。这个词是感觉,而三个时空则像是桃花源进去之前、进去之中,以及走出桃花源。我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教授。我个人觉得,在当下这个空间里,包括那个镜面的实物,这个展览让我们进入到一个非常特别的艺术空间。过去我们看展览时,通常关注的是作品本身,而如今我们不仅看到了作品,还看到了看作品的人,也就是自己。这个空间有点像一个镜子,它让我们在安静的环境中寻找。它没有固定的展览线路和方向,这其实也是一种当下的迷惑。这让我想起桃花源,想起你梦中的那个理想的世界,你期待的一个人的心境,或者说情景,又或者是你所怀有的情感和感觉。总的来说,这个展览非常特别,让我有了很多感受和思考。其中一幅作品是钱儒雅的《易碎品2-01》,是一幅120x80cm的摄影作品,创作于2021年,它表达的情感和感觉都非常强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艺术和行为都是为了达到真正自我和超越性自由的空间,这个想法令人联想无限。此外,每一个艺术家都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展现出了艺术和人生的理想化,这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可视的视觉交流。这种对话真实、活生生的,我认为非常有感觉,这个空间的构造充满了创造性。策展人和背后的支持也非常坚强,他们一起实现了这样一个非常有感觉的当下。其中,袁艺玮的《依偎》是一幅纸本丙烯画作品,非常令人感动。它展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和温暖互动,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为的。今天我来到现场,感受到艺术就像是一个桃花源,它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也是每个个体形成的桃花源。当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艺术家大量海归回来,他们所带来的视角和经验也让中国的艺术更加多元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02年798艺术区形成的时候,其中一半的艺术家都是海归。虽然由于不同的法律和社会环境,他们回来还面临着一些接地气的问题,但是他们所带来的视角和经验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非常有益。直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回来的艺术家已经成为现在许多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领域中坚力量。但是,艺术策展却相对较晚开始兴起,因为大部分工作还是由艺术家完成的。但策展是一个非常社会化的工作,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才能够成为职业艺术策展人。其中一幅作品是一幅2022年的54x78cm的摄影作品,它具有很深的意义。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策展方面。虽然中国的艺术家大量回国,但是真正的专业策展人相对较少。所以,王艺达这样从海外回来做策展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象征,尤其是在798悦美术馆这样重要的空间里。或许,这也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将不仅仅在创作方面有所变化,展览体系方面也会有一些不同的发展趋势。总之,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