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教育 >

热门话题解说艺术经典的数字传播二周星数字时

2024-03-19 艺术教育

内容摘要:数字时代的艺术表达越来越需要关注扩大受众影响力。 互联网将艺术传播带入了一个新境界。 数字时代的视觉艺术尤其能够适应在线展示和审美感知的多样化实现。 尤其是疫情以来时空障碍所带来的视觉艺术线上传播新格局,赋予了其速度快、扩张性、立体性、新鲜感等优势。

关键词:数字时代 艺术传播 视觉审美 艺术作品

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联合制作的百集专题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引发广泛的收视热潮。 该节目仍然是静态的经典画面,但由于电视和网络而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从静态地在单一美术馆或画册中观察艺术,到艺术家走上舞台动态阐释绘画的意义,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揭示艺术所蕴含的主流思想精神,讲述更深入的故事绘画的背后,扩大绘画的传播。 功效通常反映了视觉艺术进入媒体时代的基本面貌。 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的《艺术经典中的党史》后来被改编再创作为英文综合媒体短视频系列,总流量超过1.06亿人次海外新媒体平台。 〔1〕这个案例凸显了视觉艺术在当今传播媒体中所带来的差异。 绘画艺术无疑是艺术审美活动的重要对象。 它曾经在一个自满的艺术认知共同体中持续发展,但在现代社会却遭遇了观众多元化娱乐和欣赏选择的冲击。 无论是大众被电子媒体所吸引而疏远了纯粹的艺术,还是新媒体对艺术本身发展的冲击影响了传播的接受度,又或者是对声画结合魅力的不可抗拒的驱使,都改变了艺术的本质。艺术交流的原始形式。 然而时代变了,在电子技术和数字媒体时代,美术迎来了艺术传播多元化收获的新浪潮。

自从人类创造艺术以来,捕捉超越物质现实的精神美就成为生动的投资对象。 在最初的阶段,艺术品的传播是基于直观的呈现,本能地捕捉人们内心的需求。 无论是岩画、巫术展示,还是游戏带来的“艺术品”,都是简单的自我呈现。 然而,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艺术媒介的变化也影响着审美观。 因此,探讨美学与媒介传播的关系就成为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当下的艺术形式中,无论是绘画、雕塑、书法还是其他视觉艺术作品,审美的实现不仅要面对数字时代艺术接受的变化以及新一代人认识艺术的不同感性心理。 ,但也必须适应当前艺术媒体的新趋势。 现实是,纸质文本已经从巅峰走向衰落,图像时代延伸到视听艺术的流行回响更加明显和占主导地位。

美术绘画、雕塑、书法等虽然是视觉艺术中最直观的,不需要文字的中介认知,但其内涵仍然需要传播和阐释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 同视觉时代的图像作品仍然离不开传播媒介日益明显的辅助,这就是所谓的顺畅传播。 没有沟通,就会是未知的。 年轻时创作绿色山水《千里河山》的画家王希孟,原本在一般绘画经典中鲜有突出。 然而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让这位宫廷画家和他的作品迅速成为国家认可的对象。 。 不仅如此,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诗剧《唯绿》更是将其宣传到了几乎人尽皆知的程度。 新传播媒介的优势由此显现。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字_艺术热点

《唯此绿》节目截图

尽管网络时代的一些传播内容仍然具有娱乐性甚至煽情性,但优秀的艺术作品满足了人们对经典艺术的期待和喜爱。 过去,许多经典作品藏于闺房,不为人所知,是很常见的情况。 同时,大众媒体也对作品给予一定的信任和认可。 除了展示作品的价值和内涵外,还可以了解公众对作品的评价,大大增强了视觉艺术的审美效果。 例如,画家老树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图文寓意而在鉴赏者中口口相传。 画家陈丹青经常以独特的方式评论自己的作品,成为网络时代年轻人喜爱的内容。 很多艺术家都会在电视、网络平台上讲解名画。 这些艺术家在普及艺术史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公众的认可。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坚守工作室和学习是值得尊重的,但艺术美学的世界需要传播美的意义、审美理解的方法和艺术品的丰富内涵,因为艺术必须面向社会,帮助大众了解艺术也是数字时代艺术家的责任。

数字时代改变了传统艺术的一些生存和发展规则。 因此,强调媒介变革对于视觉艺术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且当前的作用。 艺术家、理论家、美育工作者都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从观念上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从固定的图像向动态的传播转变。 事实上,数字时代艺术作品的传播不仅仅是传播问题,其本质是创作如何回应现实需求和艺术审美广泛提升的迫切需要。 当所谓的“元宇宙”概念演讲带来看似革命性的变革时,无论其本质和命运如何,它都在揭示数字时代现实与现实之间概念认知的巨大变化,以及言语的交流。 它对人心的影响。 后疫情时代相对封锁了公众观看的可能性。 因此,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艺术传播的观念。 比如前面提到的《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就大大提升了名画本身的审美价值,也为时代价值增添了强有力的视觉艺术审美对象。 事实上,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这样的趋势:“在艺术领域,展览直播、在线艺术教学等遍地开花。不仅在各个展览现场,一些自媒体直播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受到很多关注,就是在优酷、腾讯等平台上,也有很多艺术界的著名艺术家参加讲座,对于机构来说,这是一种增进沟通的方式,也是一种商业模式;对于公众来说,他们也希望节省体力、时间和金钱来接触艺术。” 〔2〕疫情期间,从被迫的线上艺术教学中发现,它也可以自由展示创作过程,并且可以超越地域限制,满足各地艺术爱好者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愿拓展经典作品的影响力。 网络传播平台上的美术、书法等视觉艺术已成为跨地域、跨种族的审美自由的艺术普及和专业教学的有效宣传活动。 每年艺术院校毕业季,都有“导师带你看展览”等直播项目,不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专业导师对毕业生作品的生动演绎也颇受欢迎供在线平台上的观众使用。 一个很棒的指南。 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各院系开展了直播活动。 来自不同学科的导师不仅根据各自学科的专业特点进行讲解,而且因为熟悉每个学生的创作过程,还在直播中与大家分享学生创作的有趣故事。 网友们欢迎。 〔3〕

【北宋】王希孟千里山水图卷(局部),绢本设色,51.5×1191.5厘米 1113年 故宫博物院藏

数字时代的艺术仍然是艺术,传统艺术不一定要依赖数字媒体才能生存; 但有效利用数字时代,适应数字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秉承艺术的审美本质但打破界限和壁垒应该是刻板印象的发展。 时代对艺术提出了必然的命题。 视觉艺术的网络传播所表现出的优势包括速度、扩展性、立体性、新鲜度等。

1、首先是快,即几乎所有重要的经典作品和艺术家的相关介绍都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搜索到,有利于艺术知识的传递和艺术审美的感知。 数字时代的传播将艺术与电视、广播、互联网以及各种便捷的移动终端交织在一起。 信息可以随时随地传输、捕捉、检索,大大降低艺术教育的时间成本。

2、二是扩大范围,就是要打破知识局限于场地展览、地域限制的问题。 通过数字化上传和下载,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 远至边疆的粉丝都可以近距离体验艺术世界。 魅力。 没有地域的阻碍就等于艺术传播的扩大,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城乡、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等的差异。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美术作品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不仅有利于美术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跨越时空的无障碍传播,也进一步促进了优秀美术作品的传承和推广。 “[4]

3、立体化,即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中的旁白、介绍和声音来支撑平面或视觉对象,使艺术内涵能够通过声音和情感来传达。 雅昌艺术网的报道颇有深意:2022年6月1日至5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与雅昌艺术学院深度合作,毕业展大踏步前进,以为期五天的直播为契机路径上,通过不同主题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将来自不同领域和机构的三十位艺术人员带到了毕业现场,实践了深刻而独特的“艺术发生”。 [5] 还有最近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年轻“一公子”。 他们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在网络上普及“冷”艺术,并逐渐成长为中国最大的网络艺术社区。 2022年,他更受邀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谈论电影。

4、生动性,即视觉作品的传播从个体呈现到形式内涵的综合展示,使艺术作品“活”起来。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让我们看看他的表面意思。 艺术家在网络上展示创作、讲解创作心理过程、分析作品时,以立体的方式生动地呈现了艺术家的性格、性格和思想。 互联网使得艺术家和作品得以直接呈现,这无疑满足了艺术的个性化。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个体的展示。 个人喜好并不是大众面前笼统的主题标题难免雷同或缺失,而是新鲜的活力。 生动性还包括艺术品的数字展示。 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超越了尺寸的限制,在数字化的动态演化中变得“活”起来。

总之,互联网时代艺术传播方式的拓展,不仅对视觉艺术,而且对各个领域的艺术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笔记:

[1]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年10月2日报道。

[2]梁腾,《当美术教学遇上网络直播》,《中国文化报·艺术文化周刊》2017年4月3日。

[3]薛白,《网络直播促进艺术传播(网络艺术新视角)》,《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7日第08版。

[4]范金如,《网络时代艺术作品的数字化转型》,《艺海》2017年第12期。

[5]雅昌艺术网,《雅昌专文:直播艺术,他们太擅长了……》,雅昌艺术网,2022年6月8日。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首发于《艺术观察》2022年第10期)

请扫描二维码

进入《北京艺术观察杂志》微信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