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市场 >

图像科技艺术阅读工作坊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23-10-21 艺术市场

  2017年6月15日下午14:00,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轻重》文学系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期)共同主办的《轻重》文学系列朗读工作坊分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功能会议室举行,来自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围绕“图像·科技·艺术”主题展开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

   ▲活动现场

  本次工作坊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蔡猛、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姜丹丹策划。 姜丹丹联合主持。 本次研讨会的演讲嘉宾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尚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吴琼教授、康考迪亚大学文理学院段炼教授等。加拿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培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唐洪峰副教授,《艺术世界/LEAP》杂志国际版副主编何静,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

   ▲蒋丹丹(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第一场讨论是关于法国思想家德布雷的《图像的生与死》,由上海交通大学姜丹丹教授主持。 蒋丹丹教授首先介绍了《轻与重》系列文本的主要焦点——思想性。 作品形式不限于专着、论文。 主要包括一些西方作品,以比较轻松的文笔触及重大问题。 6月将出版50本书,因此举办了阅读研讨会作为纪念。 由于所讨论的这本书与图像和艺术有关,所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它是一个合适的地方。

  德布雷追溯了图像如何从无到有,将缺席转化为存在,创造了一条连接人与神、生与死的不同世界的神秘通道。 随着现代摄影和电影的出现,复制和复制的技术越来越发达。 图像和视觉观察的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整体脉络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人性。 与现实的关系。 这个主题也将与第二场讨论的Clary的“观察者技术”相关。 因此,两场会议的问题是密切相关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

   ▲尚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尚杰研究员认为,语言和图像是两种表达方式,但又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德布雷的书讲的是图像,但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 图像本身的缺席,说明对图像的理解仍然离不开对语言的理解和处理。 可见的和可说的之间存在着差距,它们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替代。 德布雷的书自称是一本跨学科的书,涉及面很广,涵盖了很多方面,但德布雷似乎忽略了两个维度:一是语言分析的维度,二是从尼采到当代非理性的维度。 哲学维度是凸显情感的维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

   ▲吴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琼教授认为,德布雷的书能给人很多启发。 德布雷对图像生与死的讨论有其内在的逻辑。 当图像变得越来越普遍时,就预示着图像的死亡,所以我们必须关注图像为何而产生。 德布雷介绍了图像传播的观点。 图像诞生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恐惧。 图像是符号的丛林,艺术阐释的过程很容易成为阐释图像象征意义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图像就像一个具有内部结构层的封闭系统,德勒兹将其描述为褶皱。 图像解读的过程变得更像考古学。 吴琼教授用波提切拉的《春》对图像解读进行了讲解。 最后,他认为德布雷赋予了图像非图像、非艺术的使命,如迪迪·胡贝尔曼所说的“图像的暴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

   ▲端炼(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文理学院教授)

  段炼教授提出了图像与文本的悖论问题,确实引起了很多讨论,尤其是福柯。 德布雷称该图像的诞生是一种葬礼,但他不同意这一点。 段炼教授分享了加拿大人类学家最近写的一本名为《第一图像》的书,颠覆了以往对图像诞生的认识。 艺术的诞生不仅要注重表现层面,更要注重设计,而岩画中的几何线条往往被忽视。 人类学家关注的正是过去被忽视的几何线条。 段炼教授认为,艺术很可能是从设计中诞生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黄继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黄继新认为,德布雷将西方历史分为三种媒介:文字、印刷、音像。 在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时代,形象主要是偶像; 当印刷是主要媒介时,它是艺术;当印刷是主要媒介时,它是艺术。 当音频和视频是主要媒介时,它就是视频。 他们三人并不是一种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继占据主导地位,相互交织。 今天是图像时代。 德布雷认为,在政治中,对图像资源的占有和操纵已经成为重要的权力战略,而图像的泛滥也造成了艺术的消亡。 艺术要想仍有力量,就必须突破统治者的形象框架。

  主持人姜丹丹教授对第一场四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总结。 他认为,四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德布雷的书,尤其是图像的生死问题、图像的解读问题、艺术的处境问题。 问题生动而丰富地表达了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 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新主体的诞生等问题。 这与接下来讨论的克拉里的“观察者技术”有直接关系。 克拉里描述的是这一过程的视觉媒体考古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

   ▲活动现场

  第二场关于克拉里《观察者的技法》的讨论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王春辰教授主持。 王春辰教授表示:“今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技术来看待世界,但这种转变不仅与视觉有关,还与思想乃至社会制度有关。因此,关注ins极其重要。”以及这种转变的原因和后果。重要的是,克拉里的书将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唐洪峰副教授认为,目前视觉文化研究有两类。 一类是从过去文化研究的角度谈论视觉形象问题; 另一类是艺术史和图像研究传统所固有的,但有所深化和拓展,但仍然以视觉性为中心。 研究。 克拉里属于后者,是其中的经典。 受福柯的启发,克拉里对视觉媒体进行了考古学,否定了普遍的技术决定论思想,并看到了暗箱和摄影之间两种视觉模式和主题的断裂。 克拉里认为,暗箱与西方思想史密切相关。 新科学、新哲学、新技术等一系列新事件出现后,一种内化的视野开始出现,新的观察主体诞生。 她认为我们也应该学习克拉里的研究,将克拉里的理论付诸实践,关注中国的视觉现代性及其主体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

   ▲唐洪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姜丹丹教授认为,《观察者的技术》所阐述的实际上是在处理哲学问题。 作为观看的主体,观察者必须了解他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他将如何再现现实。 本书的视角是展示从传统到现代的断裂的延续。 技术图像的制作,包括从摄影到早期电影制作的过程,都会贯穿知识范式的转变、变化和延续。 受法国思想的启发,关于视觉的问题将被拉回肉身,肉身视觉与感觉的逻辑。 他所处理的问题是主体化的问题,这就是权力的运用和主体的主体化。 这个线索需要反思和诊断。 艺术中有很多对此的回应,这不仅仅是视觉艺术的问题,也是哲学重塑的问题。 在作为剩余的主体、没有剩余的时代,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回归创造和生成的活力。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

   ▲曹培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曹培新教授展示的是他对中国视觉现代性及其题材的思考。 他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和1940年代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现代性的体验就是上海等大都市的生活,画报和电影是主要的视觉媒介,似乎与消费紧密结合。 不过,现代经验还是有的,比如晋察冀边区共产党出版的《晋察冀画报》。 这与城市消费无关。 虽然还是模仿《都市画报》,但它是为政治宣传服务,争取农村群众的。 这次经历很奇怪,也值得关注。 这是另一种观察者。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展览馆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简介_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何静(《艺术世界/LEAP》杂志国际版副编辑主任、《艺术世界/LEAP》中法特刊主编)

  副主编何静认为,Clary描述了19世纪左右不同光学和物理学技术发展所对应的视觉机制的更新。 但需要强调的是,他一贯反对技术决定论。 书中提到的观察者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焦点,是知识与权力的交汇点。 何晶随后用几位当代艺术家的影像和摄影作品来阐述当代艺术对新的观察主体和视角的反思。 他们用实践来应对新的视觉机制,其背后反映的是现代社会控制体系。

  最后,两位主持人姜丹丹教授和王春辰教授对各位嘉宾和观众的到来表示感谢。 正是因为大家的热情参与和互动,工作坊进行得非常顺利,成为一次有意义的读书交流活动。

   活动讨论书籍

  《轻与重》散文系列(姜丹丹、何福碧主编)

  《图像的生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