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 艺术市场
编者按:中国艺术圈经过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坎坷,从艺术创作到商业市场,有高峰也有低谷,有认可也有争议。 作为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的作品和创作状态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围绕艺术家的画廊、拍卖、媒体等机构共同勾画出艺术界的现状。 对于艺术现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认知。
《长歌一云·杨彦文谈艺术》近日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首次用文字阐述了杨彦文的艺术观点。
艺术品的介绍和传播基本上是通过展览和出版物来完成的。 两者中,展览更为直接,因为你可以实际触摸到艺术品。 因此,展览成为艺术家非常重要的平台。 近年来,各类展览异彩纷呈,策划理念层出不穷,展览范围不断扩大。 这种多方位的展览,成为文化机构和社会阶层渴望推行甚至抢着推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但目前展览存在盲目追求“大”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展览空间大、作品规模大、参展队伍大。
展览是形式美的具体体现,必须具有创新性。 场馆本身已成为展览的重要形式之一,展览场地的选择应根据需要而定。 但现在的一些展览,无论作品和内容是否合适,除非有八个、十个展厅,否则就不“赏心悦目”。 它们甚至在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国家博物馆、国际展览中心等地展出,利用单一的“大”场地。 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我一般觉得最令人兴奋的就是看一个人的十几幅作品,既能展现出他基本风格的多面性和连续性,又能让观者保持新鲜感和期待感。 在一个大的场地里陈列和展示作品,会使展览黯淡无光,使观众产生疲劳感。 不同风格的作品要与展览场地相匹配、相得益彰,这是展览的基本要求。 换句话说,展览不是为了展览而展览。 展厅本身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作为展品形式的补充,使形式和内容在展览中达到完美的统一。
大页面是目前的另一种“时尚”。 如今,作品的长度不断“增加”。 无论题材和控制能力如何,往往有批量的两英尺、六英尺、数百米长等,令人瞠目结舌。 从我的思维方式来看,作品不求大,但求精。 传统观念也说,近距离应有千里之力,以小见大。 钻石虽小,却能反射出美丽的光芒。 从我国历史来看,优秀作品大多篇幅都不大,如宋代写意人物画家梁楷,其最有影响力的泼墨人物作品,篇幅大约为一尺见方。 即使《长江万里》篇幅虽小,但却是一代代传下来的杰作。 可见,作品的价值不能用其长度来衡量。
我认为艺术创作必须回归艺术的本源。 艺术家应该回归艺术创作的规律和使命感,遵循艺术本身的规律,用自己的才华画出具有终极内涵和技巧的作品,拓展中国画的发展空间。 当人们的生活大大提高,欣赏高品质的艺术作品成为大众的期盼时,艺术家必须静下心来,摆脱浮躁,回归宁静,创作出具有时代情结的艺术作品,这使得人们喜欢它。 重要的是要知道伟大的艺术与大小无关!
现在还流行举办大军“参战”的“恐吓”展览。 百个展览、数千个展览不断涌现,最近甚至还出现了万人画展,让艺术展览变成了一种“同一首歌”式的文化表演,真是“车马萧萧”,主办方热闹非凡为了完成任务,艺术家努力兑现他们的承诺。
我们应该呼吁,艺术展览要从喧嚣的“大、大、大”现象中解放出来,回归本源,以发展创新为己任,注重精准。 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精彩的作品创作的基础上,一定会出现精彩的展览模式。 在人们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精神文明的同时,“中国画出现新危机”的说法是不攻自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