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0 艺术市场
高子琪/副教授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博士、考古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研究员,西藏美术家协会会员; 陕西黄河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陕西石窟寺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期致力于艺术考古、美术、建筑研究,重点研究东西方古代建筑、石刻、古代服饰、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等。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子项目、陕西省千人计划青年项目、陕西省重大艺术规划项目子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资助项目;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知识”项目、国家古籍编纂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陕西省社科联年度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 多项科研项目。 《秦汉阙论》荣获2015年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2017年陕西省千人计划青年学者、2019年香港桑马基金会“桑马学者”等荣誉; 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各级展览,多次入选。 相关机构和个人收藏。
杨阳/副教授
杨阳,1987年出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6年6月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讲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园林植物造景》等,注重课程教学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完成园林景观设计作品50余件。 多件设计作品入围国内外知名景观设计大赛并获奖: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中国“园林“野杯”国际大学生竞赛”风景园林学会“西北风景园林建设优秀成果展”、“园”园林杯植物景观设计大赛、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大赛、“学院杯”中国室内环境设计大赛、海绵城市大学新锐设计作品展览比赛等,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近年来主持多项省部级、厅级、局级纵向科研项目,并与行业内多家企业签约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他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CSCD论文3篇; 出版学术专着1部。 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是《生态工程》、《环境监测与评估》、《环境地球科学》等期刊特邀审稿人。 国家研究生教育评估与监测专家库专家。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荣获西安工程大学2017-2018、2018-2019学年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罗猛/副教授
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硕士;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会员,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及园林绿化行业专家,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规划、园林植物。 近年来多次荣获省部级优秀指导教师奖:2020年、2021年、2022年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园”园杯植物景观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连续三年获学会; 2019年、2021年在陕西省教工委主办的“双百工程”旅游营销策划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一等奖、特等奖; 2021年,在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的“扬昌贝壳”首届油站环境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主持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2021年主持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教改项目《陕西省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XGH21146); 2020年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重点研究项目“陕西农村生态空间保护与发展研究”(SX-160); 参与2019年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基于生态城市建设背景的北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优化研究”(19S57); 2016年、2013年主持延安大学青年项目《城市园林植物生态保健作用研究》(ydk2016-20); 2013年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延安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2013JK0734); 2011年参加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陕北野生甘草内生菌农用抗菌活性研究”(11JK0643); 2010年主持延安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延安市城乡协调发展政策体系研究”(KZD-08)。
李静/副教授
西安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城乡规划博士、历史学博士后、西安市科技专家、泉州市科技特派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自2016年起,参与“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相关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乡村规划。
主持项目:第6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项目号2021M692009)、2021年陕西省社会科学技术基金项目1项(项目号2021J027)、陕西省宣传部重大项目1项2020年中国共产党(项目号Sz2040)、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基金项目1项(项目号LSKF202019)、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1项(项目号20RKX0022)、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项(项目号20JK0185)、2021年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项(项目号LS07)、1项纺织之光2020年纺织工业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项目编号:2020TG034)。
赵仁林/博士
西安工业大学讲师,工学博士; 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 研究方向为园艺疗法与养生景观设计。 一直致力于园林植物(牡丹)景观与人们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 他以校园环境为研究领域,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探索了牡丹园景观、行道树景观、不同校园景观类型与人们身心健康的关系,为校园环境提供了依据。 康养景观设计建议. 目前从事园林景观设计、植物健康与景观设计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2019年以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中国园林》、《风景园林》等SSCI&SCI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篇。 2020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彦龙教授等人共同主编《中国牡丹文化与园林》(ISBN978-7-5219-0943-2)一书,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主持/参与的基金项目: 主持学校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07020596)“各类牡丹园景观感官刺激对人群应激恢复的影响机制研究”(2021.07.-2024.07.);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500582)“基于生态单元制图的城乡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构建”(2016.01.-2018.12.);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00580)“基于实际应用目的的城乡森林景观生物多样性指标因子研究”(2017.01.-2019.12.)。 参与规划设计实践项目:汝州市现代农林生态花海综合体建设性详细规划; 杨凌牡丹文化产业园建设性详细规划; 新疆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博览园环境景观设计; 邯郸磁县天宝寨牡丹谷规划设计等
李跃/博士
西安工程大学讲师、博士农业; 致力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生态经济政策研究。 发表《退耕还林工程与中国陕西省安塞农户层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 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研究——以安塞县为例基于VAR模型的安塞县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同关系,资源与生态学报等相关研究论文。
参与相关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CDM的陕北退耕地地区农业产业-资源系统耦合机制研究(41571515)”;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生态技术评价方法、指标及评价模型开发(2016YFC050370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技术集成与模式(2016YFC0501707)”。
03 教学科研成果
老师们获奖
环境艺术系教师刘国英雕塑《世界》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2018年环境艺术系教师刘国英的雕塑作品《刘冠英》荣获“第七届中国西部艺术大展油画雕塑年展”优秀奖
2019年环境艺术系教师刘国英的雕塑作品《城市韵律5》荣获“石湾杯”青少年陶艺(图)大赛二等奖
2021年环境艺术系教师池娜的设计作品入围“红点设计奖”
2020年环境艺术系彭蓉、徐艳、李红丽、王悦、刘锐老师荣获陕西省第十一届室内设计大赛最佳指导老师奖
2019年杨阳老师、郑俊志老师受聘为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大赛特邀评委
2019年环境艺术系教师王悦荣获陕西省室内设计行业“优秀设计师”称号
环境艺术系教师王悦荣获2021年第十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金奖
环境艺术系教师徐岩分别荣获陕西省第九届室内设计大赛最佳指导老师奖、第十届陕西省室内设计大赛最佳指导老师奖。
罗猛、阮丽格、郑俊植老师指导的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
王钊老师荣获2018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优秀指导教师奖
胡兴哲、阮丽格老师指导第二届“美丽乡村”大学生艺术设计大赛荣获铜奖
何春老师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杯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8年,环境艺术系教师刘锐荣获丝路百所学校毕业设计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2018年,环境艺术系教师刘锐荣获第十届陕西省室内设计大赛最佳导师奖。
环境艺术学生获奖
2021级环境设计专业2018级本科生康家俊荣获第三届台湾国际大学生艺术奖铜奖
2021级环境设计专业2018级本科生熊雅诗荣获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三等奖
2020年环境设计专业2016级本科生荣获第四届西安市建筑装饰设计大赛设计金奖。
2016级王雨萌、吴明宇、尚书剑、马明谦获奖
2018级环境设计学生于玉龙获奖
2017级环境设计专业熊英豪、张思聪、周林飞获奖
04 实习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共同搭建平台,培养更多具有施工综合能力的环境设计人才,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签署了“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项目特殊教育创新项目合作协议、建立研究生和本科生实习基地,是提高研究生和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 为此,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与全国设计行业的知名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 通过建立本科生实习基地的这种方式,实现了学院与企业双赢的目标。
《室内设计6+》2021年第九届联合毕业设计期末答辩(华西区)
2020年与陕西六建集团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立实习基地
2021年与西安同益集团共建实习基地
2020年与陕西盛源工程设计院建立实习基地
2020年与陕西绥河景观设计公司建立实习基地
举办中日韩建筑文化交流论坛
环境艺术系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环境设计产业论坛
环境艺术系举办各类设计讲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师生课后实践活动
环境艺术系多次组织全系教师围绕“课程思政”专题工作会议
环境艺术系部分师生参加2022年环境设计本科生毕业设计作品展
环境设计专业举办诗意秋冬作品展
《建筑空间营造》2016年环境设计第六组李华老师指导
05 出去收集故事
环境设计专业的“美术考察与户外写生”课程学制多年。 同学们在导师的带领下,前往不同地区深入生活、写生、艺术考察。 注重课程本身,营造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教学氛围。
环境艺术系老师指导学生素描训练
06 产业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健康环境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人居环境建设中的一门学科,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 环境设计专业就业市场广阔,可胜任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工程改造等设计行业。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缺口较大,每年社会需求超过近百万。 因为环境设计涉及的行业成本较高,报酬相对丰厚,行业前景广阔。
培养目标:能够从事环境设计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工作,在相关院校和研究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具有艺术创新性、工程实践性、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人才,和国际视野。
专业特色:本专业适应人居环境建设的社会需求,立足陕西,辐射西部,面向全国。 秉承“文化引领、理念创新、数字驱动”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强化、三突出、五融合”创新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融入“强化能力导向”融入整个培训过程; 突出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 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跨学科融合、科学与艺术、专业与产业融合的实践育人环境。 突出工艺美术融合,加强实践教育,搭建产学研协同教育平台。 在黄河流域景观文化遗产保护、西部乡村景观建设、数字空间设计等领域人才培养具有显着优势。
专业方向主要课程:室内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酒店空间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中西建筑史、陈设设计、工程制图、园林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中西建筑史. 景观设计基础、公园设计、乡村景观设计、景观生态学、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建筑规划、公共设施设计、城市无障碍设计、园林植物学、居住生活等。
07 就业情况
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变得非常广阔。 此外,环境设计专业涵盖领域广泛,无论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需要大量的专业设计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建筑设计院、室内设计工程公司、景观设计工程公司及其他相关行业企业从事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作; 可以在房地产开发公司或城乡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政府部门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管理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应用工作; 也可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招生办公室·“橙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