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31 艺术市场
体习王墨泼墨技法,画风奇异唯美,醉后取墨,随性所欲泼洒,其画山水、松石、杂树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韵味。时常流浪于江湖之间,自称王墨,凭借着自己的墨艺走遍大江南北。善饮好酒,醺酣之后,借酒仙之力,墨色涌动,按照自己的意愿勾勒出山川河流、云雾水烟,若九天之神笔所创,无论观者从什么角度来看,都难以找到墨污之痕迹,因此时人称其技艺神奇、不可思议。
关于我的师父王墨,他曾师从泼墨名家项容,并将泼墨画技发挥到极致,热爱描绘自然风光,用笔极具灵敏性和独特的特点,不拘泥于规则,大胆涂抹,勾勒出山川河流,所画出的松石、海岛飞崖以及各种动物都显得十分栩栩如生,风格独特、狂放不羁。王墨的泼墨画还植入了诗、书、画、文的特点,将很多文化素材融合在画作之中,使得作品更为丰富多彩。
我曾得到一幅秘藏的顾况江南春图袖卷,据称有宋元名贤题跋。贤者笔法潇洒、天真烂漫,充满了青春气息。后来,我发现这位顾况评价他的画品已融入神韵之中,而其技法源自王洽(即王墨),但其作品的秀润之处却超越了王墨,使得人们难以超越。
史料记载,唐代泼墨画作大多描绘出具有偶然性的水墨洇化效果,将水和墨色以独特的笔法挥洒到纱布或绢布之上,使色素在媒介上得以自由溶合。泼洒之后,通常还需要用后续的笔法来进一步整理。由于泼墨画法极具自由度,与传统的谢赫六法和形神论的笔墨法相比,其“泼”与“洒”的创作方式不符合传统品鉴标准。
据张彦远所说,王洽的“笔法”源自于郑虔,但他同时认为这种泼墨技法属于“技用”,因为其“不见笔踪”。他将“泼墨”列为了“论画体工用拓写”的“技用”范畴。唐代的画作中也存在类似于泼墨的传奇技法,但是这些技法并没被记录在画史之中。例如,《酉阳杂俎》卷五中记载的“周文矩用力尤神,捻炭为墨,反杂为画,一笔直烧成炭”。因此,泼墨画法实际上是非常独特和神奇的。
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其中有一段记载,“大历中,荆州有一位术士,能将彩色合在一个器中,多次饮水并往墙上喷吐,成为似维摩问疾般的异变,五种颜色精致协调,好像刚刚绘制完成。”而在该书的第六卷中,还记载了一位“范阳山人”,他能画出如同现代水墨画家使用的水拓法一样的“水画”。他会先挖出一个池,准备好丹青、墨和砚,然后用笔或毛笔在水上作画,再用绢子吸水印出图案,这样可瞬间形成一幅自然生动的画作,无论是古松怪石还是人物、屋子和树木等元素,都能够千姿百态呈现在画面上。
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噀”是一种“湿绘”技法。“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还说到,古人画云时未能达到妙境,但如果能将白粉与水溶合,然后轻吹,就能够妙手将绘画的云彩呈现出来,这种技法被称为“吹云”。这种湿画法类似于现代水彩画,画者灵活地运用白粉和水的混合效果,利用口水使颜色自然流动,形成浓淡深浅不一、飘忽不定的视觉效果,就像浮云一样。此外,“吹云”技法也可以与“泼墨”技法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效果。这种被称为“溶绘”的技法,可创造出传统勾勒图案绘饰远远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画家的笔法被随机溶解的流动性所取代,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然而,这种没有明显笔迹的泼墨画意味着画家必须被动地运用其材料的物品。墨山水画的描述。我发现,在探究唐人的泼墨山水画时,我们往往会因为过度追求理性和特性,而忽略了作品中所蕴含的“笔意”和主体创造性。因此,张彦远曾表示,“泼墨”只是取巧之法,并不被视为真正的绘画艺术,无法堪称经久不衰的创作范本。
和项容、郑虔等画家相比,我更愿意研究王洽的泼墨山水画。根据元人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的描写,他的山水画中或许缺乏温润的笔触,却有与众不同的特质,绝妙巉绝,宛如一派天地之间的奇妙境界。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清代龚贤所传世的《双树图轴》中感受到郑虔的独特风格。一些诗人也曾在诗中描绘过泼墨山水画的景象,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种艺术表现方式的认知与欣赏。
山水画很自信,并能够通过答诗展示他的绘画技巧和审美风格。在一些历史文献中,还记载了项容的孙子项洙和项信同样是泼墨山水画家。他们的诗友方干曾经写下了《水墨松石》的诗句,描述了泼墨山水画的神奇魅力:“几代人能运泼墨之术,笔下泼洒似乱而实则精。林木坚挺,山石苍劲,毫不拖泥带水,令人心驰神往。”此外,唐代陆龟蒙在《和五贶诗·华顶杖》中写道:“我曾访问谭玄先生,亲眼观赏了他的泼墨山水画。”宋代陆游也曾在《雪中》一诗中写到:“暮云如泼墨,春雪不成花。”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泼墨山水画的热爱和认同程度。
在五代后梁时期,邺都青莲寺的沙门大愚曾向荆浩乞画,请求一幅松石图,以屹立在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荆浩最终创作完成后还附和了一首答诗,展示了他泼墨山水画的技法和艺术风格:“如意挥洒,山峦连绵。画笔轻盈,树立寒气,水墨浓淡分明,令人沉醉其中。禅房时兴,自在苦空,展现绘画才能,令心神游荡。”这也说明了泼墨山水画家在当时的社交场合中颇具声望,其艺术成就备受赞赏。我对王洽的泼墨画作非常满意,他的作品中展现了他内心中的“苦空情”。我知道,“苦空”是佛家的说法,意味着世间的一切都是苦难和虚空,这也反映了他对乱世的厌恶和隐居生活的情感。在宋代以后的画史中,明确记载了“王洽”擅长泼墨画。例如,《宣和画谱》就写道:“王洽是谁不得而知。他擅长用泼墨的技法来创作画作,时人皆称他为王泼墨。……又如《画学集成》所述:“王洽是谁也不得而知。他善于用泼墨的技法来画图,时常游荡于江湖之间,性格豁达疏离。每当他想要画画时,他会等到喝醉后,脱掉衣服,狂吟高歌,然后用墨水泼在纸上。墨水如流水般自然地落在纸上,变成了山、石、林、泉等自然景观,就像天然的创造一样。他的作品中云彩卷舒,烟雨淡淡,没有任何痕迹,非常不同寻常。宋代画家白喜也曾为他创作的画作题诗,其中第一句是:“叠巘层峦一泼开”,凸显了泼墨画作的奇妙和精妙。现在的御府中保存着严光的钓濑图和乔松图等作品,这也证明了王洽泼墨画作的非凡水平。我注意到,画史中的王洽、王默、王墨、王泼墨这几个名字,其实都是指同一个人,那就是王洽。 另一位南宋宁宗朝的画家梁楷也非常擅长泼墨技法,他曾创作《泼墨仙人图》,这幅画作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这幅作品在表现方式上背离了传统的线型绘画表现语言,成为了画史中泼墨语言的独立标志。 根据史料记载,王洽曾用泼墨技法画过天台山的景致,这就是《云山图》。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曾见过此画,并为其创作了一首诗《题王洽云山图》:“石桥远连赤城,云雾笼罩琼楼,枝头密密白云飘,高人画笔有灵秀。”然而,遗憾的是这幅画作并没有能够保存下来,至今无法欣赏。 明代画家李日华曾在《竹嬾画媵》中谈到泼墨技法,“泼墨者用墨非常微妙,不留下痕迹,就像泼在耳朵上一样。”董其昌也曾说过:“山水或渐染,或浓墨泼出,如云雾飘然,神趣移人,余平生英奇纵变,至于泼墨法尤喜之。”这说明泼墨画法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我了解到,在唐代时,画家王洽就开始使用泼墨的技法。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提到:“泼墨是指用墨泼出山色、草色等,这种技法最能表现画作中的气韵。”后来,泼墨这个词已经成为了用于形容画作的笔酣墨饱、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的形容词。 清代黄景仁在《花朝雨》这首词中写道:“春天阴沉的时候,人们坐在那里看着雨丝,想象出雨若泼墨,轻轻牵动这春天的雪像磨一样地溶解开来。” 另外,清代画家吴其贞曾看过郑虔所画的《郑虔渊明图绢画一卷》,他认为这幅画法精湛、与南宋画家梁楷所画的无异,估计梁楷与郑虔之间存在内在的传承关系。此外,清末时期著名的海派画家吴石仙,别名吴庆云,号泼墨道人。他擅长山水画,经常使用泼墨技法,将画作中的气韵表达得淋漓尽致。据我了解,吴石仙是清末时期的一位知名画家。他擅长使用泼墨技法绘制山水画,作品气势雄厚、丘壑幽奇,但在起初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直到他去了日本归来,开始使用长烟雨法和墨晕淋漓的技法,将烟云、峰峦、林壑、阴阳的变幻表现得十分细腻和生动逼真,这种将西方创新融入传统画风的方式,受到当时沪上粤商的喜爱。画家黄宾虹曾对吴石仙的画作作出评价,认为他将画纸浸湿至潮晕,然后涂出云烟,虽然非常工巧,但真正理解画作的人不多。吴石仙还擅长米芾和高克恭两家墨戏,但是他的气格较为俗套,缺乏虚灵之气。 一位名叫洪惠镇的画家在1998年的《美术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唐代泼墨泼色山水画先驱‘顾生’考”的文章,其中考证了泼墨泼彩画法的传承和辨识。虽然泼墨泼彩画法在历代记载中很少出现,但可能是因为这种技法超越了传统,被历代画史忽视和遗忘,只有一些笔记小说家才会对其进行记录和记录。因此,对泼墨泼彩画史的研究成为了相当困难的课题。我认为,泼墨画法实际上是将墨和水混合后用大笔挥洒在纸或绢上,形成豪放而独特的笔势和墨色。这种技法起源于唐代的项容、郑虔、王洽等画家,历经各代画家的实践和研究,最终由张大千先生将其发展到巅峰,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泼墨技法推向了世界舞台。自上世纪移居海外以来,张大千先生在八德园、五湖亭、可以居、环荜菴以及摩耶精舍居住的二十多年间,创作了大量泼墨、泼彩作品。他在古人泼墨基础上加入了丰富的色彩,使其画法更加独特和艺术化。因此,我们有理由称他为“天下第一奇艺者”。但是,他始终保持着谢赫的六法藩篱,不断地研究和发展泼墨技法的同时,也将传统青绿山水画的用色和唐代泼墨技法相结合,达到了相辅相成的境界。我认为,通过对张大千先生的研究和改造,他开创了一条独立于古今中外绘画史之上的开创之路。他在经历了艰苦的历练后,使“溶绘”技法得以发扬光大。这种抽象的绘画技法与传统的具象绘法的结合,使他的作品更具中国传统绘画的“书卷气韵”,并形成独立于世界绘画艺术领域的泼墨、泼彩宗法。这难能可贵,也是张大千先生被称为“千古一画帝”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