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1 艺术市场
Beeple(生于 1981 年)“每一天:前 5000 天”NFT (jpg) 创建于 2021 年 2 月 16 日。独一无二。 这件作品是一幅巨型拼贴画,耗时5000多天创作而成。
Beeple (b.1981)“每一天:前 5,000 天”部分作品
◎董惠贤
沃尔特·本雅明说:“‘占有’也许是我们与事物所能建立的最深刻的关系。”
冬奥会期间,一个社交平台推出了数百幅由不同艺术家创作的数字雪花印刷品。 只要在平台上完成一定的任务,就可以获得限量版数字雪花,并拥有属于这件作品的唯一编号——一个普通人真正拥有了一件艺术品。 你看,美术馆里遥不可及的画作可以轻松地以数字形式拥有,下载到你的手机和电脑上,装饰你的桌面或朋友圈。
什么是NFT艺术品
时间回到一年前,即2021年3月,艺术家麦克·温克尔曼的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在佳士得以6935万美元(约4.5亿元人民币)成交。 这次拍卖的结果也让这位艺术家名声大噪,他成为继杰夫·昆斯和大卫·霍克尼之后第三位在世的成交量最高的当代艺术家。
与这两位艺术前辈的作品经常在美术馆和博物馆展出不同,温克尔曼的作品最初并没有引起业界的关注。 更准确地说,他的作品更像是一次实验:没有精美的画框,没有澎湃的笔触,也没有铺成画布的物质材料。 有的只是从2007年开始,历经十三年日复一日创作的绘画。 他每天都会将新的数字插图上传到他的网站。 据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他的网站只有他的亲戚和朋友访问,而且他的每幅作品都有同一个角色的签名。 他将其命名为《每一天》,没有任何记忆点,然后他将所有的《每一天》组合成最终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
与这部作品的天价交易量相比,让交易出圈的是随之而来的一个新的艺术概念:NFT,即不可替代的代币。 NFT 艺术也称为加密艺术。 佳士得试水拍卖引发一系列余震:一二级市场蛰伏的各大拍卖行、画廊,甚至艺术博物馆都纷纷退场,借机利用这股新的艺术浪潮。 率先垂范,抢占先机。 当一种定义模糊、难以言说的趋势席卷我们时,我们还能保持理性思考,理解其底层逻辑吗? 什么是加密艺术? 它会成为下一个艺术趋势吗? 又或者这只是一场资本逐利的“新概念”游戏?
艺术品所有权的历史不再是一个谜
成功的拍卖行和画廊往往充当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同时也向收藏家和公众推广新概念。 例如,在加密艺术这个案例中,佳士得拍卖行在宣传NFT概念时,强调了其三大特征,即“稀有性、真实性和拥有历史”。
加密艺术中的“稀有”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并不相同。 比如书画鼻祖顾恺之,他的作品没有一件流传下来,存世量也很少。 只有三篇关于他的画作的文章幸存下来。 这在我们的普遍认知中是“罕见”的。 在加密艺术的语境中,“稀有”的含义实际上是“数量有限”。
根据佳士得的资料,艺术家和收藏家可以选择使用同一件原作来创作限量版复制品,就像很多藏书票上的编号一样,会记录该批次的作品总数以及某件作品的顺序。 与藏书票不同,加密艺术的每件艺术品的生成和交易记录都存储在区块链上,即人们有权查询某件作品的数量和所有权,以确保所购买的作品的真实性。 同样,由于艺术品将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因此可以访问艺术品的所有相关信息,例如作品的元数据、所有权历史、区块链地址等。每次一件艺术品易手时,该艺术品的区块链地址都可以被访问。曾经拥有该作品的钱包将被记录,因此该艺术品的“所有权”将被完整记录且无法篡改。 之所以不可篡改,是由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即不存在保存所有信息的中央服务器。 相反,参与区块链的每个个体都会记录并继承整体信息。
从理论角度看,保留“所有权”的历史确实解决了艺术市场和艺术史的痛点。 艺术品所有权历史来自法语“provenir”,定义为一件艺术品交易的历史记录,包括交易对象、时间、存放地点等详细信息。 数据的丰富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品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 这些与艺术品相关的史料在历史的深渊中顽强地留存下来。 他们所承载的使命并不局限于一部作品的种种过往。 事实上,它们本身也承载着历史。
例如,当我们要回顾鲁迅收藏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柯勒惠支的一幅版画时,我们可以从《鲁迅日记》中窥见鲁迅如何托人从德国带来几幅柯勒惠支的画作。 将印刷品邮寄回中国需要多少马克? 又或许他将手头的版画委托给好友郑振铎帮他印成书,成为当时木刻版画的参考……通过这几条信息和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一段一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人历史的艺术品。 而这只是一位收藏家的历史。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一件艺术品的相互脉络的难度是和平年代人们难以想象的。 由于战争、动乱、掠夺、自然灾害等原因,一件艺术品的所有权历史往往在其历史上出现空白,或者可能岌岌可危,毫无消息。 清晰的所有权历史已成为许多推广加密艺术的机构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其本身而言,我们可能陷入了一个悖论。 一方面,我们把希望寄托在代码上,期待技术能够解决信任问题,让所有的历史都无法被篡改;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完全信任技术。 因为科技的背后,仍然是人类在运作。
当“占有”不再意味着“排他”
一种新的艺术观念的出现往往是建立在先前已有的艺术观念或规则之上的,同时又在这种旧的认知上进一步变形。 经过不断的试错,要么被人们所接受,要么受到历史的影响。 忘记。 因此,当一个新的艺术观念被发明出来时,我们需要解构固有的思维,以一个既陌生又基于现有认知的角度来看待新的观念。 某种程度上,加密艺术也溢出了人们对传统艺术品买卖的体验。 在加密艺术中,“占有”这个词或许是最能帮助我们接近这片迷雾的线索。 当我们理解了“占有”,我们或许就能解释这种新兴的艺术潮流。
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本雅明生前是一位狂热的收藏家。 他曾在著作中热情地描述了自己收集外国书籍的经历。 他还煞费苦心地为自己的藏书创作了一本藏书。 迷惑境界(学)。 而他与藏书的关系也被他归结为“占有”——一种本能驱动的欲望,仿佛他能占有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文化、历史、叙事,甚至是物品背后的东西。 。 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是在收藏者珍视该物品时赋予该物品的。
对于很多当代收藏家来说,有的将作品放在家中,沉浸在干净的审美体验中,生怕这一刻的私人愉悦被别人夺走; 其他人则陆续建立私人博物馆或出借作品。 收藏,与他人分享你的“拥有”。 加密艺术本质上类似于与他人分享您的收藏。 因此,当一件 NFT 作品被购买时,并不意味着购买者拥有该作品的专属版权。 相反,这些出售的作品往往也有其他人可以在网上找到的高质量图像。
艺术家温克尔曼在采访中也被问到类似的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能欣赏我的收藏,我为什么要花钱买它? 温克尔曼回答说:当有人去卢浮宫拍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没有人会认为摄影师拥有《蒙娜丽莎》。 而当你购买一件 NFT 作品时,每个人都可以知道你是该作品的所有者。 这种奇怪的讨论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加密艺术的真正价值以及“占有”给买家带来的文化红利。
在成为艺术上的热门话题之后,或者在媒体的渲染下,或者在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中,我们倾向于将每一个热点事件浪漫化。 故事的另一面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 温克尔曼的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打破记录后,他获得了以太坊,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货币。 加密货币,不久之后,他迅速将以太币兑换成美元。
NFT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概念,目前还无法定论。 纵观艺术史的发展,很多艺术观念此刻可能处于蛰伏、沉寂,但一百年后仍然在被研究并被赋予新的时代观念。 有些艺术观念虽然流行,但其实还需要更多的内容来填充。 建国之初,贫困潦倒。
照片由佳士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