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9 艺术市场
胡同小学校长打造美育新空间
南池子美术馆风景如画。本报记者邓薇摄
南池子美术馆展览。
法源博物馆内的木制构件。本报记者于立双摄
城市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众美术馆和博物馆,隐藏着浓郁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走进位于前门大江胡同的法源博物馆,数百件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美传统建筑木雕作品,带领观者追忆旧院旧木的怀旧情怀。
法源美术馆、怀轩、南池子美术馆、青云二十三艺术中心……伴随着城市更新,越来越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博物馆在首都核心区东城的胡同里“生长” . , 艺术博物馆。 由旧时四合院、名人故居、会馆改造而成。 陈列有古代木制品、近现代字画、世界手工家具等精品。
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它们不追求博大精深。 它们精致、灵活、充满变化。 他们来来去去,都在步行距离之内。 它们已成为市民和游客触手可及的美育新空间。
小院里有大美人
前门东路大江胡同牌楼对面,是刚刚开馆一年的法源博物馆。 面积只有300平方米左右。 步入馆内,斗拱、雀提、驼峰、隔扇等传统民俗建筑的精美木构件百余件。 造型丰富,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是来自山西、陕西、安徽、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的建筑师、艺术家朱小笛的个人收藏。
“‘法源’取自晚清建筑大师姚承祖先生所著《法源》,是对民间建筑和建筑工匠的礼赞。” 朱晓说道。
博物馆所在的院落是明清时期的江西冀州会馆和贵州会馆。 近年来,前门东片区对许多会馆进行了活化利用,将其打造成具有传统建筑主题的博物馆。 游客可以欣赏木工,参观会馆,感受建筑之美,还可以在二楼的咖啡厅和建筑书房放松身心。 看看书,远眺门前的青砖灰瓦,享受古城的慢生活。
“博物馆就是要营造一种氛围,让人们可以回到历史,了解和欣赏过去的世界。” 朱晓说道。
在胡同里,像这样的美育新空间还有很多。 多为一二进的小院落。 面积不大,但种类繁多,美不胜收。
——朝阳门SOHO旁边的北竹干胡同2号是一座有着300年历史的四合院。 新鸿学创始人于平波一家长年居住于此。 如今,怀轩作为艺术文化空间免费对外开放,在这里可以欣赏到不时更新的展览,也可以在傍晚的晚风中参观名人故居。
——在北大红楼西侧的世园,数百件艺术品和家居作品散落在这个恒温、恒湿、恒氧、恒静、恒净的绿色中式小院中。 身临其境的游览。
——位于宝房胡同40号的家居画廊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品牌的家居用品和欧美画家的画作。 每件产品都有独特的设计,每幅画都有专属的故事。
丰富的美育供给
距离故宫东华门不到300米的南池子美术馆,一开馆就成了网红。
园内有一池水,清澈如镜,四周回廊、亭台、亭台、亭台。 岸边叠石、绿植、花卉,清秀淡雅。 后楼是展厅,展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彭薇的作品《有故事的房间》,观众散落其中,驻足欣赏。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差距就越大,审美情趣也就越丰富。” 南池子美术馆艺术总监文源旅居国外多年。 区内分布着众多小众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与老建筑相得益彰,代表了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和人们的怀旧情怀。 北京的发展也到了这个阶段,胡同四合院就是最好的空间载体。”
幽雅的园林风光是南池子美术馆出圈的交通密码,但绝不仅限于此。 2021年,校长亚星受托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艺术家团队,将一处园林景观优美的老院落改造成美术馆,并引入民营非营利的运营模式。 他们策划的展览主题丰富,形式灵活,能够满足独特而小众的审美趣味。
“与大型博物馆一样,小众博物馆也承担着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滋养心灵的社会美育责任。而且,小众美术馆、美术馆也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民间审美水平。” 亚星说。 但在中国,有影响力的民营美术馆却寥寥无几。 南池子美术馆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代表北京、代表中国的民办美术馆品牌,丰富美育供给。
2017年以来,伴随着北京的解构改造,腾出部分胡同空间,围绕首都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和北京民族文化中心建设,吸引和扶持一批文化艺术项目落户。他们在小巷里生根发芽,滋养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胡同变年轻了”
“年轻人来来往往,小巷子变得年轻了。” 夏季,前门三里河水潺潺,清云胡同古色古香,居民孙苏每天带着小女儿散步。 屋外的美景,咖啡厅,会所,艺术中心,让家人在文化之美中诗意生活。
三里河是老北京城内护城河的泄洪通道,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掩埋。 2016年8月,东城区启动前门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胡同再现“水穿街巷”美景。
依水之美,2018年中国第一家杂志图书馆——《春风》落户,三里河边看书喝咖啡成为一种文艺的社交方式; 颜料馆重建开放,每周都有精彩的演出; 今年3月,由梅兰芳先生故居等院落整合升级的青云二十三艺术中心开馆。 欧洲古董家具展轮番上演,前来打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将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四合院改造为艺术中心,是延续老四合院的文脉,让老街区焕发新的魅力。” 青云213艺术中心负责人沉韵说。
法源美术馆所在的前门东、怀轩所在的朝阳门、南池子美术馆所在的东华门、世园所在的景山片区、家居画廊40号所在的宝方胡同……新美育空间成长的不仅是为一个院子或一个空间带来新的活力,也激活了它所在的街区,老城通过它们带来的交通走上了产业复兴之路。
英国现代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曾说过,“建筑应该对城市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和社会影响,服务于其中的居民,承载城市的一部分记忆。” 老建筑是城市的瑰宝,小而精、小而美的美育新空间正在赋予它新的活力。
胡同四合院,为美而生。
记者手记
旧城复兴
用新鲜的血液
胡同四合院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北京特有的建筑标志,也是京味文化和古都文化的载体。
人口老龄化、产业空心化、风貌面貌破坏等问题,是老城区发展必须防范的隐忧。
近年来,随着新版城市总规的出台,旧城全面保护步伐加快。 东城区深入推进减建整治提升工作,街区更新、院落改造不断深化。 违章建筑被拆除,恢复风貌; 绿化美化,营造更加宜居的营商环境。 重新发现老城区的魅力。
随着各级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胡同内的一些空地吸引了一批美术馆、美术馆、博物馆等文艺项目。 也更加年轻时尚,老城区的文脉在这里得到延续。 美育新空间的运营也带动了周边街区的升级换代。
新老居民在这里共存,新旧文化在这里交融,新企业在这里成长。
旧城焕新,产业和文化复兴在路上。 (李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