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市场 >

重回线下火遍全网五组关键词回顾2023央美毕业展

2024-03-04 艺术市场

加载中

加载中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 研究展·油画系特辑| 策展人解读“从门槛到门槛”

02/

科技与“科技”

如果想要快速了解当前时代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每年的毕业季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提供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方面。 早在几年前,数字屏幕、多媒体与互动、动态装置就已经成为毕业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以蔓延之势逐渐进入传统美术专业的创作语言。 从毕业创作设计不断增多的题材和面貌可以看出,在学习绘画、雕塑、版画等经典造型技法和语言的同时,各专业毕业生也被赋予了广阔、自由的空间。 快来探讨“纯艺术”之外的技术语言,以及媒介变革背后的文化形态等问题。

▲ 研究生院冉修《基于遗传行为的雕塑》展览场景及制作过程

▲ 版画系胡浩聪《论欲望:远东游记记(《纯真与感伤的偷影者》)系列、进口产品、纪念品及收藏》,展览现场

▲版画系于飞《F2-310》VR作品截图

▲ 雕塑系,张浩迪,《心中的乌鸦》,展览现场,195x155x270cm,快递袋,金属笼,机械编程,2023

于是,在雕塑系展区,动态的机械装置和程序设计开始与传统的木雕、泥塑、石雕展开竞争,而版画系的展区则强调了修养。 “版画思维”也诞生于扎实细腻的雕刻、腐蚀、印刷等制作的作品之外,拥抱更多的概念创作、画面图像、游戏设计甚至VR互动作品; 而以媒体实验为特色的壁画系也处于石窟壁画传统与数字媒体的对抗之中。 无限延伸“壁画”概念背后的技法、可承载的主题和可出现的领域。

▲ 壁画系沉杰《西游记》展览现场

▲ 壁画系田芳芳,《凝视废墟》,展览现场,水泥复合材料+虚拟AR技术,390x350cm,2023

▲ 版画系张跃达,《La Vita è Bella 万岁》,铜版,55×55cm×3,2023

▲ 版画系王一宁,《木谱组合》节选,展览现场,木板水印,26.5厘米×21厘米×12,2023年

更重大的全球性技术变革将在2022年和2023年之交发生。2022年11月,自OpenAI开发的ChatGPT诞生以来,这个不断迭代的聊天机器人程序以其强大多样的功能和生成性迅速风靡全球。人工智能(AIGC)成为热词,几乎覆盖全球各行各业,“人工智能焦虑”被前所未有地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对技术革命的关注和讨论远不仅限于科学技术的应用。 当下的艺术世界也深深地被技术的不断迭代所卷入和塑造。

2023年春季,中央美术学院将陆续举办“加密艺术:新的可能性”展览及相关讲座、“AIGC:数字世界的未来”学术论坛等活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人工智能、数字化和科技革命的思考与实践已经融入美术学院的研究、教学和创作愿景中。 因此,作为学院教学成果和学生研究创作实践的集中展示,202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设计中,对当前热门讨论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关键词不乏技术应用和伦理反思。 不同媒体和思想的表达存在障碍。 这些创作和设计对新技术的尝试性理解和应用或许还有些不成熟,但它们真实地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 设计学院李超群《AI·I:设计师的第二大脑》展览现场

▲ 设计学院,刘金宝,《Prompt Shop》,展览现场、网站、书籍,2-3m,2023

▲ 设计学院王悦佳,《南橙北枇杷》,展览现场,混合材料,尺寸可变,2023

正如谷歌邮件(Gmail)创始人Paul Buchhei所预言的那样,“技术的进步肯定会彻底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2]。 今天,作为图像和思想的生产者,艺术家面临的技术变革不仅仅是表现媒介的变化,更是创作的源泉,即接触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因此,无论是继续学习经典的绘画、雕塑技法,还是运用最先进的媒介和技术进行创作,今年和未来几届的毕业生都会在无形中受到技术变革的影响和塑造。 。

03/

生态与植物

近年来,随着世界对气候和生态问题的日益关注,人类对自然的中心主导地位在自身身上得到了深刻体现。 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所有生物的关系开始被重新认识。 就艺术创作而言,结合技术迭代和跨学科杂交,一些“非人类”的视角开始进入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比如虚拟世界中培育的濒危物种的数字化“成像”、或者微生物裂变的微妙运动以及突变、杂交孕育出的新“生命”……当下,艺术、科技和生态似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 在美学、技术和现实问题的结合中,它警告人类即将达到自然生态的极限“临界点”。

▲ 壁画系,刘向芳,《混沌的智慧》,木板油画,200×240cm,2023

▲《混沌的智慧》,展览现场

▲ 壁画系范家成,《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综合材料,200×120cm,2023

▲ 城市设计院郭云飞《废血》

▲ 建筑学院李家跃,《数据与花园》,模型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创作视角也是本次毕业展的热门话题。 这一趋势也与近年来一些部门重视材料工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其他前沿学科在艺术创作中的接受和运用密切相关。 事实上,在今年毕业季的主题和主视觉中,“生长”和动态海报中疯狂生长的绿色藤蔓,一方面透露出“重生”的美好愿景,另一方面也似乎不谋而合。有意无意地带着“生态”的想法。 ”和“可持续”的时代问题。

▲ 2023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主视觉《成长》

除了散布在各院系毕业作品中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多样化回应外,今年设计学院本科生毕业展的主题更加集中、直接,“向植物学习”。 大多数毕业设计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反馈。 正如展区序言所示:“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植物通常被形容为被动的、无茎的、沉默的、无脑的,从人类中心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制作成各种景观…………新兴研究“科学和人文学科目前在确定意识、智力、意志以及生物之间复杂的交流能力方面挑战以动物为中心的偏见。这届毕业生将通过一系列跨学科的设计实践来回应这一主题。” [3] 被大面积的各种植物入侵的视觉系统是进入设计学院展区的第一印象,它们有的“种植”在展厅里,有的“生长”在数字屏幕上进一步观察,观众会发现毕业生们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精心研究、拆解、异化和重组植物有机体,基于现实社会的焦虑和困境,想象废墟和逃离。在人类世,人们试图扭转、悬置、交换和平等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权力关系。

▲ 设计学院李东《数字药物》

▲ 设计学院韩党《生命与休息》

▲ 设计学院何静《燃烧的森林》

▲ 设计学院陈铮《如草——冥想空间设计》

▲ 设计学院丁艾文《寻找拟南芥》

04/

身份与焦虑

谈“复苏”的喜悦、“成长”的力量,就不可避免地要回避特殊时期、特殊状态带来的集体创伤和反思。 从三年的网络教学、在家学习、回到集体,这些毕业生几年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无法在画室、画室与导师、同学面对面交流,也无法与老师、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文化土壤也是不确定的。 网络碎片化新闻的集中轰炸,取代了旅行、写生、下乡的坚实步伐……在历届毕业创作中,毕业生们对疫情后的社会奇观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回应和反思。而就这次毕业展而言,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创作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治愈”的方式,成为情绪和焦虑的宣泄方式。 年轻一代正在努力应对这种创作和思维的突然转变。 时代变迁中的和解。

▲ 油画系岳伟,《书柜里的世界》,布面油画,125×165.5cm

▲ 油画系刘宇宁《主题与变奏》布面油画,尺寸各异

▲ 油画系,刘子峰,《高原》,玻璃纤维,布面油画,蛋彩画,187×50×50cm

纵观今年毕业展毕业生关注的话题,有反思国际格局的争端和危机; 有的关注自己成长的环境,深入研究祖国的历史; 有的关心不同社会群体的生存和现状; 有回归本心、回归自我的情感决心。 互联网信息在封闭的物理空间中的无限扩张,将触角伸向了更宽更深的角落,这也意味着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毕业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在象牙塔里长大的一代——他们感动了从另一个维度提前认识社会和世界,面临更加复杂的身份困境和社会焦虑。

比如,作为近年来毕业季从未缺席的经典话题,女性主题的毕业创作今年融入了更加现实、具体的社会困境,并因网络传播的发酵而引起广泛共鸣。 如今,年轻艺术家的身份焦虑不仅仅局限于性别。 面对家庭的期望、系统的规矩、社会节奏的加快,早婚、生育、事业、生存、凝视的焦虑构成了毕业创作中的典型。 对于“躺不平”、“卷不起来”的这一代人来说,他们试图通过作品外化焦虑、化解情绪、表达态度。

▲ 油画系,彭诗云,《诞生》,各种尺寸,木板油画,2023

▲ 设计学院邢依琳《年轻婚姻邢依琳》展览现场

▲ 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张继苏《从黄瓜开始》展览现场,行为艺术表演

此外,具有强烈个人意识的艺术创作者也在今年的毕业展中表达了对家乡、历史和群体记忆的回归。 其中一些作品和调查源于城市更新给家乡带来的新面貌和属性; 有些人对新老两代之间的代际理解差异感到困惑; 有些人重新审视一段被提及和解释的历史; 一些则在深入思考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 在这些创作和设计中,历史、文化、记忆的“群体”层面被年轻一代赋予了当代人文意义。

▲ 城市设计学院,王子嘉,《红旗铁厂》,部分内页,18.6x41.6cm,2023

▲ 设计学院郭雨绮《忒修斯之船》展览现场

▲ 设计学院,王晓彤,《无限飞行》,芦、丝、竹、木,2x2x2.3m,2023

05/

「自我推荐」

和“直接评价”

也由于一直延续至今的“线上展览”和相关宣传策略的影响,今年的毕业季虽然回到了线下,但在网络和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热度却只增不减。 与往年由院校、机构、社交媒体平台主导的毕业创意展不同,今年大部分毕业生积极运营和展示自己的多个媒体平台账号,不断“更新”自己的创作流程和展览。 作品现场及解读。 对于全网观众来说,持续、周期性的线上“自荐”也与线下展览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会现场

如果仔细留意今年毕业生在毕业秀上留下的联系方式,除了微信、邮件等传统的私人平台外,更多毕业生留下了自己的小红书、哔哩哔哩和抖音平台账号,以及一些毕业创作未在现场展出的也被邀请通过这种方式“扫描二维码”在线观看。 此外,线下展览的互动也变得更加直接和多元:毕业创作的衍生品不再局限于绘本创作等专业。 明信片、书签、小字画等成为今年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衍生品的纸质空间延伸了每个毕业生的“扩张线”,毕业创作以外的很多系列作品也可以在书签、明信片中呈现。

或许正是因为社交媒体平台上对创作路径的先发制人、反复持续的展示,今年的毕业生在面对镜头的审视和线下观众的提问时,往往能够更加自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思考。 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传播语境从私人领域、封闭的“朋友圈”向开放、广阔的互联网空间快速转变的挑战。 最直观的影响就是,年轻的毕业生会得到更多的共鸣、赞扬和赞扬,但同时也避免不了更多的脏话、讽刺和偷窥。 如何应对褒贬不一的评论? 如何接受不同的声音? 如何调整心态? 这也许是毕业生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展会现场

如今的流量时代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但也给他们带来了社会评价和多元化观众的目光和声音。 在今天的美术学院毕业展上,毕业生们不再简单地讨论所谓“就业”的压力和“初入社会”的困惑。 他们面临着一个更快、更折叠、更两极的世界。 听到远方和未来的声音,他也在对周围环境和历史的回顾中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

令人欣喜的是,面对科技和媒体变革带来的普遍焦虑,今年的毕业生依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钻研技术,在传承精神的同时关心社会和时代的命运。美术学院; 面对困惑、不公和伤害,年轻一代即使在不满和愤怒中,仍然保持着朝气和批判性思维,勇敢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和环境,他们一直在努力适应和成长。 2023年,“成长”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提升了新生的期待,也提醒着一代充满坚韧和成长决心的年轻艺术家已经到来。

文字| 周伟猛

图|艺术新闻网李迪、院系及毕业生

笔记:

[1] 摘自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毕业季采访油画系副主任刘商英教授。

[2]《Gmail之父:有了ChatGPT,搜索引擎活不了两年!谷歌紧急推出标杆产品》,社会科学学会:

[3] 摘自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为设计学院本科生展览撰写的《向植物学习》序言。

编辑| 朱丽叶

审稿人|王舒

愿景|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