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市场 >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和策略

2024-03-04 艺术市场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征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和备受关注的话题。 当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高校艺术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文化艺术产业链发挥出无限潜力,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社会财富,也衍生和提炼出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 这为高校艺术类毕业生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新兴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不仅给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由于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和发展,文化艺术市场更加欢迎综合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

一、当前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简析

1.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率高

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概念是指按照劳动力市场规范,无需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即可就业。 特点是毕业生毕业后不与接收单位明确签订合同,档案、户口与学校或人事部门挂钩。 具体来说,灵活就业又分为两种:雇主接受或自由职业。 毕业后,很多毕业生在一些小公司、艺术工作室或私营企业工作,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与公司的绑定关系不强,可变性较大。 灵活就业的另一种形式是没有特定的工作组。 作为“艺术个体户”,你可以承接项目并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创造,通过销售产生价值。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毕业生在就业意向上往往倾向于独立、自由地工作。 比如美术专业的学生成为自由画家,摄影专业的学生成为自由摄影师,或者舞蹈音乐专业的学生成立舞蹈培训或音乐培训机构等等,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市场需求。

2、具有跨学科专业素质的艺术类毕业生成为热点和急需人才

由于社会职业更加细分,如今一些具有跨学科背景的行业正在迅速发展,例如:动画制作、影视创作、展览策展、拍卖公司、游戏内容设计与营销、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 人才都是紧缺的。 艺术学科内的各个分支交叉发展,与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相辅相成。 艺术专业正朝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 具有实用艺术跨学科背景的人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1、注重岗位与专业的匹配。 艺术类专业的培养模式强调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种技能的修炼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 这种技能的特殊性成为了他们就业的“绝活”,但也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普遍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专业去其他形式就业。 有两个原因。 首先,艺术院校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的专业技能是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自己身上花了很多钱。 如果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放弃,他们就不会放弃; 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无法选择相应的专业,则意味着他们需要重新培训新技能。 很多艺术生从小就学习专业。 他们的其他文化知识普遍不扎实,各种可迁移技能的训练不够,综合素质不突出。 对于他们来说,重新学习新技能是很困难的。 因此,很多毕业生宁愿选择一些非常不稳定的自由职业模式,也不愿放弃自己的专业技能。

2、培养高收入、高回报、重视工作的艺术生是一个“高投入”的过程。 艺术专业的学费通常比其他专业要高,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工具和用品也很昂贵。 由于这种高投入,学生希望毕业后获得高回报。 再加上艺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和行业的高利润性质,不少艺术院校的学生摩拳擦掌,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分得一杯羹。 因此,他们在选择职业时,首先会考虑薪资丰厚、物质福利高的工作。

3、就业领域选择太窄。 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渴望留在大城市工作。 虽然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留恋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毕业生单纯地认为城市有良好的艺术氛围和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充电,在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逐步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而中小城市的艺术资源贫乏,不适合他们不断的艺术追求和自身艺术理想的实现。 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聚集大城市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很多人看到身边的人大部分都在大城市就业,觉得回到小城市工作不太体面,所以才不情愿地到大城市工作。 这极大地限制了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就业范围。 事实上,在中小城市和一些西部城市,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这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职业选择既有自信,也有焦虑。 一般来说,艺术类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自信心。 由于他们的专业有明显的实用技能门槛,他们通常显得对自己的“技能”充满信心。 在你的专业领域显得自在、自在。 但他们常常有一种焦虑感。 原因是,由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欠缺,一旦接触社会,就会发现自己综合能力有所欠缺,于是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原本建立起来的自信就荡然无存了。也容易。 它将立即瓦解。

5、工作中自主意识强,不愿受制度约束。 艺术类学生普遍自我意识较强,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愿意受到束缚。 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外,更重要的是强调毕业生能够服从单位的管理。 协作意识和整体意识是单位和团体中个人必备的素质。 大学生的生活相对自由、轻松。 他们已经习惯了校园“睡到自然醒”的美好生活。 对于学习艺术的学生来说,更喜欢“晚上熬夜创作,白天睡觉”的生活节奏。 。 很多人甚至认为,只有在这种自由、无纪律的状态下,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创作作品。 这就决定了艺术类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希望能够灵活工作、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 此外,为了更好地接触艺术,很多艺术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跟随外地老师学习多年,让他们从小就能够独立生活。 艺术学习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创新和创造力是艺术学习的灵魂,个人的天赋和灵气也决定了艺术创作的高度。 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学习和创作过程,让艺术生崇尚天才,忽视协作。 能力和合作精神。 这种不愿受约束的心态只存在于极少数的工作中。 大多数企业、公司强调成员的团队精神,要求他们服从管理。

三、当前艺术类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1、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推行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 当今就业市场,“岗位少,人多”已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拓展多渠道就业是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实现就业的重要一步。 “突围”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家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支教计划”、“大学生为祖国服务”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基层村干部。” 就业。 虽然目前一些就业领域的条件比较困难,但是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得到国家很大的政策支持,这也算是很多大学生寻找的一条出路。就业。 此外,还可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带动更多学生就业。 艺术类毕业生因其特殊技能,适合“作坊式”个体经营。 其创业方式具有低成本、低投入、创业起点低的特点。 值得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尝试。 要调动学校的资源,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各种帮助,让毕业生勇敢地迈出创业的一步,同时帮助毕业生克服创业初期的各种心理和管理困难。 。

2、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培养学生专业就业技能。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各高校着力打造的就业工程之一。 培养一支专业技能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等课程纳入学校常规教学。 是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 从事务部门转向技术部门的关键。 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和对外部工作环境的探索,做出科学决策,实现理性、冷静的就业。 提前为艺术类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尽早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和课程,让学生慢慢了解本专业就业市场的情况和要求,鼓励学生根据情况就业结合自身特点和全社会就业形势。 科学选择。 此外,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加强艺术类毕业生的自我意识和就业观教育,逐步使他们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积极引导毕业生拓展就业领域和就业渠道。让毕业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地区就业。

3.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完善就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毕业生最希望从学校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 学校应通过教师和校友获取专业领域的重要单位信息,并建立良好的互动。 通过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各种联谊和活动,可以增进单位对学校培训环节和学生的了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见习等环节获得经验、实现就业。 此外,学校还积极“走出去”,“邀请”用人单位,通过媒体、网络、报纸等信息收集,获取相关企业和单位的信息,并积极邀请单位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信息咨询。 学校应当充分利用一切社会资源帮助毕业生获取信息、实现就业,积极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们还需要与企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让学生和毕业生都得到机会,通过建立“实习基地”、“教学实习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等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得就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4.通过专项培训,科学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队伍建设。 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高校必须组建一支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 大学生就业服务除了为学生提供市场调研、信息交流、政策咨询等事务性工作外,还创造性地为学生建立和完善用人单位的各类信息,为学生与用人单位提供一系列的沟通交流。 沟通组织一些大、中、小型招聘活动。 此外,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个体在就业能力、心理等方面的危机事件需要得到有效干预。 因此,就业队伍的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需要为就业教师提供系统、及时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就业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艺术学科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就业工作者应分析新形势下艺术院校毕业生的群体特征,切实提供相关指导,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