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市场 >

2019甘肃三支一扶考试当前政治热点找到艺术的源

2024-03-20 艺术市场

近日,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中,一个左手持鼓、右手执棍的说唱人偶穿越千年,翩翩起舞、有说有笑。 很少有人知道,这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是从东汉悬崖墓葬中出土的。 汉代时,民间流行这种说唱表演。 这些表演者被称为“派友”,他们用各种喜剧表演来反映现实、再现社会生活。

长期以来,说唱艺术以其活泼性、口语性、表演的亲近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娱乐形式。 几千年来,它一直活跃在农村田野和城市街边摊、茶馆里。 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曾经活跃过300多种不同形式的说唱技巧,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说唱艺术自然生长并形成本土表现形式。 正在播出的《中国新说唱》正是基于这个视角,试图诠释中国特色的说唱艺术,在创新中回归,在创新中诠释传统。

对于一档针对年轻人的音乐节目来说,“说唱”本身就可以承载丰富内涵的“中国风”。 节目主题曲《天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年轻人流行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 节目中的音乐表达方式也逐渐勾勒出中国自己的“说唱”艺术风格:既融合了家国情怀、传统文化,又表达了将当今社会生活融入创作发展的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说唱艺术因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既然源头在那里,就要立足传统,回应当下。 与西方说唱文化中反叛的精神符号元素相比,中国说唱文化不应该偏离自己的轨道,更应该面对自己的传统,塑造自己的面貌。 “鼓说俑”的历史为今天的中国说唱艺术找到了佐证。

艺术表现风格没有优劣之分,说唱艺术也能产生精品佳作。 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一条重要线索:尊重传统、推陈出新。 “传统”并不是一种可以在艺术表达中“使用”的材料。 聚焦传统文化的创作需要认真审视和理解传统。 只有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才能创新。 利用传统题材创新内容是当前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方法。 在影视艺术领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所孕育的“传统”提供了不竭的创作源泉。 电影《百鸟朝凤》聚焦唢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工匠的坚持与追求转化为今天对工匠精神的重新认识。 文化节目《经典诵读》《中国小经典》用当代话语审视传统文化,让传统“活起来”。

“鼓说俑”为先。 只有深刻认识历史演进的文化结构,才能知道今天的艺术创新应该走什么路。 从东汉至今,“说唱”作为传统文化元素之一,不断吸纳各种文化元素,在变迁中积蓄力量。 《中国新说唱》从中汲取养分,产生有益的本土化探索:当“传统”与创作相关时,我们不仅要从“传统”中寻求自信,更要注重创新,让说唱艺术拥有更有中国特色。 继承和发扬。 只有道路明确,我们才能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不迷失、不误入歧途。

何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