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南溟策展人应从熊猫状态中解脱走向国际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的自然选择
王南溟:策展人应摆脱“熊猫”状态,探索国际艺术品拍卖交易中心的自然选择
自1969年哈罗德·塞曼辞去波尔尼美术馆馆长职位,成为一名独立策展人以来,到1990年代独立策展人概念在中国引入,对美术馆或非营利艺术机构的学术项目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变化限制了美术馆对展览项目的垄断,而使其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全新平台。
目前,在西方,一种趋势是将策划工作内置于机构中,使之成为一种机构自身垄断行业。在中国,由于美术馆内部缺乏非营利机构支持,策划人往往只能在画廊工作,这导致他们被迫成为商业工作者而非学术工作者。随着画廊策划人的数量增加,他们需要自己寻找资金和合作伙伴,以进行领域内的展示活动。而对于拥有项目经费支持的美术馆来说,其为策划人的最佳出路。
当某些美術館館長直接参与自己的館內進行策劃時,這種做法違反了制度中的平衡原則,並且使得博物館內部對於這些職位有所控制。因此,从艺术管理导论来看,館長應該不能在自己的博物館內擔任這個角色,這應該成為基本原則。
如果一個博物館需要對其藏品進行研究,它可以設立研究員和組織展覽的人選。由於他們從藏品中提取並組織成多種主題展覽,他們不一定要來自博物院本身。他們甚至可以是外部藝術史專家來負責此類活動。在西方,有一些藝術史學者專門從事這項工作,而博物院可能會協助他們進行相關活動,而不是直接承担所有责任。
我們希望的是更高層次的管理而不是傳統意义上的「藝術總監」。對那些希望成為藝術總監的人来说,這是一种新的理念,因为学院教育没有提供这样的课程。如果学院没有区分这两类职业,那么结果就会像现在这样。如果艺总不与批评结合,那么艺总就只是个跑腿者。此外,如果艺总不受制度约束,那么他们就无法作为自由职业者自由地运作。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确保艺总能保持这种自由性,并能够突破常规,为我们的文化场景带来创新。
目前,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美術館裡面的「藝總」更多的是被保护的一代「熊猫」,而不是积极探索并创造性的「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