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画艺术作品介绍中添一笔如添彩减一笔若删繁
在书画艺术作品中,添一笔如添彩,减一笔若删繁。从传统书画艺术的角度来看,怎样才能在创作中恰到好处地增添或省去呢?宋代文学家宋玉形容东邻美女的身高时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说明“增减”的技巧并非轻而易举可行。同样,在文章创作上,如刘勰所言,“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也体现了这一点。
在书法领域内,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和虞世南等大师如何运用“增减”技巧提升作品。在王羲之为儿子王献之题写的一幅字上加了一“点”,后被他妻子赞赏,这个小小的变化使整幅字更加生动。而虞世南对李世民写的一篇文字添上了一个“戈”字旁,被魏征即刻识破,其精妙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两例都展示了这类微小变动能够带来的巨大影响,就像锦上添花一样。
然而,并非所有的补充都是成功的。清代大书法家涂晫题写的大匾中的“镇”字由于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个“金”字旁,有人后补了一个等大的“真”字,但结果却让整块匾中的这一部分显得不协调,不仅未能提升作品,还成了整个匾面的弱点。
从诗词与绘画结合来看,一方面是如何通过添加细节达到意境主旨之美,使作品更具深远感受。在郑板桥《芝兰图》中,他随手附加几笔乱荆榛,以此衬托出芝兰馨香的品德,让人仿佛置身于春天。但技术上的添加并不简单,它必须有感而发、自然流露,而不是生搬硬套,如同刘澜在《桐江晓泊》中描绘枯木旁飞入鸜鹆,便成神来之笔,使枯木焕然新生,与风景融为一体。
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简化达成以少胜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晚唐诗人郑谷将齐己《早梅》的寒梅剪成只有一个人枝,不但突出了主题,也展现了诗境和画境之间的共鸣,让读者仿佛见到了那绝无仅有的冬日盛开的小雪花梅,更诱发人的情感共鸣。而南宋末年的遗民大画家郑所南虽然不曾描绘泥土,却以其坚定的人格和决心,用兰根扎向何处表达出他的忠贞精神,即使面对国破山河在,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书法、诗词还是绘画,每一次添或减都蕴含着深奥的心理学与智慧,对我们这些追求卓越的人来说,是值得深思细味的地方。不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改动,都可能成为改变作品命运的一杆秤,或许正如那位伟大的中国古代文学家所说:“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