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交易的艺术陷阱谁背负沉重的成交账单
近日,一宗价值1.4054亿港元的清三代单色釉官窑瓷器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创造了世界纪录,然而,该项拍品的买家未能按时支付款项,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行业对“拍而不付”问题的关注。佳士得迅速采取法律行动追讨剩余款项,这对于内地拍卖行的信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买家未能履行合同?这一事件如何影响行业信誉?此外,“拍而不付”的现象是多么普遍,以及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拍而不付”并非个案。在2015年,一位逾期不支付款项的买家被告上了法庭,被要求支付剩余拍卖款232.5万元和利息,以及违约金和律师费近84万元。这名买家曾在2013年西泠春拍上以170万元落槌的一幅徐悲鸿作品《猫戏图》中获胜,但最终因资金周转困难而无法完成交割。
同样,在2013年,苏富比在日内瓦举办了一场钻石专场,其最昂贵钻石成交价达到8300万美元,但由于来自纽约的中标者未能成功付款,苏富比不得不自掏腰包补偿卖家。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季涛分析称:“‘拍场上出现‘拍而不付’的情况早已不是新鲜事,此次高达1.24亿港元落槌的双龙盘口尊,其佣金也要几千万,这场官司是值得去打。”他认为,如果该买家明确表示无法支付或承诺但迟迟未完成交割,那么佳士得有权采取行动。
尽管结算进度提升,但“赖账”现象依然存在。为了保证顺利交割,一些公司提供佣金优惠政策。不过,即便如此,有些买家的拖延仍频繁发生。
一些业界人士指出,有些buyers可能涉嫌炒作,并且这类情况已经成为许多小公司面临的问题。此外,有些buyers可能因为资金周转困难,或因为质量问题或价格下跌后悔,从而导致无法履行合同。
完善信用体系对于防止这种情况至关重要。一旦出现违约,无论是在竞购还是其他交易活动,都将构成限制。如果国内能够建立起像国外那样健全的地黑名单制度,将更好地引导市场良性发展。但目前,由于信息共享、商业保密等考虑,“黑名单”制度尚未与国家信用体系相连,因此其有效性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