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今日最新新闻透过古籍物品展现清晰印记
王铎自作七律,绫本草书,211×56.3cm,江苏省美术馆藏。近日,“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特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为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入选项目。
这次展览通过精彩生动的叙事与珍贵宝贵的展品,全方位展示了我国美术收藏和学术研究的成果,并借此机会加强了馆藏与其他美术机构间资源的交流与活化,以培育和增强各类展览及活动的持续影响力。
在过去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清代书法大致经历了多元并汇浪漫主义洪流、雅规依然帖学风格以及金石熔铸新趣碑学风格等三个阶段。
明末清初,我国书法继承了明代中期崇尚个性的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人物如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他们作品中的磅礴气势、雄浑力感和激荡线条运动节奏,不断将自然风采的人情神韵融入作品之中,创造出了崭新的风格价值和史意义。
康熙至乾隆两朝时期,由于帝王们对艺术偏好的影响,使得皇帝玄烨、弘历推崇董其昌、赵孟頫,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仿董”、“效米”的帖学盛行,而笪重光等人则以董其昌为典范,其它名家也模仿二王或是效仿米芾,这些都形成了一股复古之风蔓延到民间,或是追求形似而忽略内涵。
随着时间推移,在清代中期之后,由于靡弱妍媚之风流行,这种贴切狭隘的心态逐渐衰退,而伴随着金石考据工作不断增加,书家们开始探索更多审美视野,从质朴之美陶染金石,从形式实践耕耘,最终出现了新的突破、新范式。万经、何绍基等人倡导先驱精神,而郑燮标新立异,与邓琰伊秉绶共同开拓创新。此外还有陈鸿寿吴熙载何绍基俞樾赵之谦吴大澂康有为等人的杰作,每个人都各显所长标志着碑学书法的大兴盛行天下。
然而,“帖学”与“碑学”相辅相成,此消彼长。在中国古代走向现代转折点上的清代书法,它在金石鉴藏成风背景下逐渐形成一种反思传承突破的氛围。一方面正统严肃走向僵化另一方面反叛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权威取法民俗刻拓本北朝碑版最终导致质变审美观念从以妍为佳转变为以朴为佳于是碑学统治一切成为典型样式。
江苏省博物院与南京博物院合作策划“书道中兴·清代書寫演進路線”,精选百余件名家名作,将重要节点分三个单元勾勒出清代書寫風格嬗變過程。本次展览不仅发挥了典藏资源优势,还最大化地综合运用,以优质文化服务弘扬优秀文化培养审美趣味发挥教育功能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