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的原矿特征及烧成特征难道不是紫砂制作工艺流程的关键吗
紫砂泥的矿床由来已久,源自江南古陆边缘的陆相碎屑建造沉积矿床,历史悠久达3.5亿年。紫砂泥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锆、铬、镍、钴、铜、铅、铍、钇、镱和钪等。此外,还含有较多的赤铁矿。紫泥呈现出深邃的紫红色或纯粹的紫色,夹杂着闪烁的小银点,并隐约可见浅绿色的斑点。烧成后,它们会变为稳定的紫色或是带有一丝棕色的深邃颜色。
本山绿泥则在采掘时呈现出明亮的绿色,但在烧制过程中,它们会转变成为米白色的光滑陶器。本山绿泥与其他五种不同颜色的土壤共同配备,不同的地质成因和天然矿脉差异使得它们各具特色,而不同的火焰烘烤方式则进一步丰富了其独特之处。
《茗壶图录》曾赞叹:“每壶各异,璧犹天文之灿然,不可得而名状也。”这不仅反映了当时对紫砂陶艺术品复杂多样的欣赏,也说明了其难以言传尽意。在这些五种基底中的不同衍化,每一种都展现出了独一无二的风貌。
除了朱砂红、中青蓝、本山米黄和淡淡黄褐,以及蜜黄等众多颜色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如团山泥,这是一种混合了星点式本山绿泥与普通本山绿泥无法区分的一种特殊物质。在制作过程中,将两者混合并粉碎,再经火焰熔炼,就能产生令人惊叹的人工染料效果,从而形成各种层次丰富且神秘莫测的地球颜色。
早期高级茶具往往依赖于原材料自然属性以及窑炉温度控制来决定最终产品的颜色变化。而“焐灰”这一技术,则是一种补救措施,用以改善那些由于缺乏足够还原气体而显得过于暗淡或者偏黑的情形。通过将需要修饰的手工艺品放置在装满灰尘的大窑洞最下部,以便接触到强烈还原性的燃烧气体,最终可以达到理想状态下的黑褐至全黑。这一技艺不仅展示了一位匠人精湛的手法,同时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精神的一次致敬。
1957年之前出口的大部分作品,其所有用途包括墨水容器及黑料,都采用原始地面物质作为基础,其中所使用的是自然发生化学反应所形成的情景。不过,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木材做燃料,所以龙窑内生产出的产品表面上通常会出现小块铁质(实际上不是真正铁)以及阳光照射下反射出的云母点,这些都是高质量地地球物质特有的标志性特征。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人们对此产生误解,并试图通过涂抹去除这些“疵点”,从而失去了它们原本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这一错误理解导致许多老式茶杯被认为是不完美,只要它拥有以上两个特征,那么它就是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