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美三无人员任校长俄罗斯画家眼中的丝绸之路给社会力量让彼此更靠近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两国的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认识艺术和历史。作为策展人的我,在中国和俄罗斯举办了多届“心之绘旅”中俄青少年绘画展览,我在兰州接受记者采访如是说。
沙漠驼队、石窟壁画、丝路风景……连日来,500多幅具有丝路元素的绘画作品,在兰州A9美术馆展出,该展览反映了中俄两国青少年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我是一位在甘肃长期生活的俄罗斯画家。我说,“甘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神奇多样的自然地貌,从彩陶文化到丝绸之路,从敦煌艺术到民族风情,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创作的灵感。”
我出生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省,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接触到了不同绘画风格的画家,我也时常会参加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展览和讲座。怀着对中国画的热爱,大学毕业后,我选择来到甘肃兰州继续求学。2010年,我如愿以偿进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我说,“能到中国学习中国画,是命运给我的一个难得机会。”
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我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河西走廊之旅,这次旅行改变了我对中国西北的看法,让我重新了解丝绸之路,走进莫高窟这座文化宝库。旅行结束后,我创作出了第一幅有关丝绸之路的作品《在路上》,我说,“每次在丝绸之 路上行走,总有不一样的心境。古代商人沿途要经历很多障碍,但大自然这份阻碍又给了我们很多力量,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一样,我们一直在路上。”
佛教文化通过丝 绸 之 路 来 到 中国 , 甘 肃 也 成 了 石 窟 遗 存 保 留 最 多 的 省 份。在我的作品里,石窟成了不同文化共同点,不同的地方都让我深受启发,如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等。我希望能够将这些感悟传达给更多的人,也希望通过艺术让我们的相识更加亲近。
作为陇东学院教授,现在还算是个小小的事业,那些初入门的小朋友,他们对于世界还有那么一片未知,而他们眼中的世界,又是如此纯粹无邪。那时候,他们所谓的情感表达,就是最真挚最直接的一种语言。而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那份勇气去追寻梦想,无论前方是否充满荆棘,只要心中有梦,便足以支撑他/her向前迈进。这正是我想要传递给学生们的一个道理——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的背景如何,你都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你只需要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心,用你的笔触去描摹这个世界,用你的色彩去填满这个世界,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小角落也值得被记录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当你站在那些宏伟建筑面前,或是在一些平凡但却充满故事的地方,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由人类手工打造出来,它们承载着无数个故事,无数个回忆,而这些故事和回忆正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为丰富而非贫乏。
因此,对于学生们来说,要学会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事物,把握住那些细微处隐藏起来的情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不要害怕尝试新事物,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中学到更多,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他们独特的声音和见解。而且,每一次尝试都会是一个新的开始,一场冒险,一段旅程,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人问起什么叫做“创意”,就像提及天空或者海洋那样普遍而又神秘的事情。当人们谈及“创意”的时候,其实就是谈及那个永远不会停止变化,同时又永远保持一致的地方——人脑。
所以,当我们回到那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地方——学校,那些最初充满好奇的小眼睛已经开始逐渐开阔,而那些初入门的小手已经开始舞动它们的手臂。一切似乎都是从这里开始:从简单粗暴的大胆尝试,再加上一点点耐心,以及几分勇气,然后慢慢地把握住属于自己的声音,将它放大成一个响亮的声音,让整个世界听到。但别忘了,没有哪个人可以独立完成这一切,每个人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与支持,所以分享也是关键之一。如果大家能够互相之间交流思想,并把彼此提升,为彼此提供支持的话,那么即使再艰难困苦,也绝不会感到孤单一人。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窗口,看见不同的天空;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桥梁,与其他人连接;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灯塔,为迷失方向的人指引方向。而这,就是教育真正意义上的魔法,它不是某个瞬间发生的事情,而是一生的过程,一生的修行,一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