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写生艺术深植潘义奎副馆长的画卷故事
生活写生,艺术深植:潘义奎副馆长的画卷故事
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潘义奎油画展”上,80多幅潘义奎近年所创作的精品力作油画作品,不仅是对普希金诗歌《致画家》中“一颗心总是热情激荡”的最好诠释,也是对现实生活与平民大众深度关注的体现。作为国际尼古拉·列里赫奖章唯一华人受奖者,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将创作目标聚焦于中国西北和中西文化交流,用本真的热忱呈现中华文化。
谈到艺术创作,每天调色盘必须湿润,这种习惯来自俄罗斯留学经历。在老师瓦列里·列德涅夫先生门下学习时,他被老师熟练的手法震撼,并总结出方法:不断地创作、每天使用湿润调色盘。早晨五六点跟随老师出发写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色彩空间关系拉开,然后在大色块内寻找小变化。
作为一个从大西北出来的人,由于家境贫寒,他半工半读走到今天。这个过程造就了他的踏实肯干性格。他说:“我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我觉得通过我的努力,通过我的探索,通过扎扎实实去写生的东西才是真实无比。”
如今作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他依然笔耕不辍。此次展出的《长城》《奔腾的骏马》等巨幅作品均为近期创作。他说:“我认为绑定调色盘将成为我一生的习惯。”
谈论文化传播时,他提到了如何将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他一直研究的问题。在求学归国后,他在甘肃工作期间大量创作有关西部风土人情的作品,因为书法学习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为了进一步探索中西融合形式,他策划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俄罗斯画家在敦煌、意大利雕塑家在敦煌等活动。他邀请俄罗斯老中青18位艺术家沉浸式游历、思考、创作,将他们心中的敦煌表现出来;又邀请意大利雕塑家观摩后再创造,把敦煌壁畫元素变成成立体雕塑。这既体现了西方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又展示了敦煌文化精深,使效果超乎预期。
谈及绘画教育时,他强调回归写实精神。“按照片去临摹不是艺术规律。”他说,“一些国外优秀的大师常将大的作品融入小写生,而每个人物肖像都是他写生的,这值得我们借鉴。”如果不锤炼本体语言,只依赖照片,我们会越走越远。只有通过写生,才能让图像永远鲜活。
“写生贯穿于艺术始终”,这是他坚信的事理。他认为,每天接触到画笔闻颜料味道,是很幸福的事情,即使工作忙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画家。“所以我一直没有停下笔来,这也是老师对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