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陶之紫砂泥原矿特征又岂不是烧成后特征的前奏
宜兴紫砂陶的原矿特征及烧成特征
宜兴紫砂陶之泥质源于江南古陆边缘的陆相碎屑建造沉积矿床,历史悠久,已有3.5亿年了。据试样分析,紫砂泥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锆、铬、镍、钴、铜、铅、铍等。此外,紫泥呈现出多种颜色,如深紫红色和浅绿色斑点,以及银点闪烁,这些颜色的变化在烧成后依然保持不变。
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形成过程导致各地原始矿脉中的含铁量和化学成分差异显著,因此五种主要的原料——本山绿泥(米黄)、天青泥(黯肝)、梨皮泥(梨冻)、淡红泥(松花)以及蜜泥(赭色)—都具有独特的化学组成和呈色的特性。团山岩石中的团土由于其特殊的地质背景,与星点式本山绿泥混合难以区分,但经过粉碎制造成型后烧炙可呈现出古铜色的光泽。
早期紫砂器物的着色效果主要取决于原材料本身的化学组成差异以及火候控制得当与否。除了自然发色的不同,还有一些通过人为“焐灰”技艺实现全黑化。这一技艺涉及将需要处理的一部分壶体放置在掇罐中,用砻糠灰封闭,然后再次进入龙窑,以强还原焰促进转变至黑色。
直到1957年以前出口的大多数高、中低档紫砂器,其各种颜彩均来源于直接使用未经调整或混合过滤后的原始矿产材料。在那些使用茅草作为燃料进行烧炒时,由于温度波动可能会出现小黑熔点或云母反射,而这些标志是纯正品高质量优良原料所带来的独有的特色。但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这类产品进行重新评价时,一些收藏家误解了这些自然现象,将其视作瑕疵,从而加以遮盖。而现在流传下来的老款紫砂壶往往保留着这些原本存在的小黑熔点和云母反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