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交易空手而归艺术品信息登记中心揭秘成交悖论
近日,香港佳士得的一纸诉状,使在2017春拍中以1.4054亿港元创造了清三代单色釉官窑瓷器拍卖世界纪录的“清雍正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再度成为焦点,也让拍而不付这一困扰拍卖行业多年的难题重新引发业界的思考。那么,佳士得如此高调及迅速地与买家对簿公堂是何原因?这对于内地拍卖行的信用建设会有哪些影响? “拍而不付”屡见不鲜 今年5月,在佳士得香港春拍上,一件“清雍正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引起了众多藏家的关注,该件拍品最终以1.24亿港元落槌,加佣金后1.4054亿港元成交,成为了佳士得经手的最珍罕的单色釉瓷器之一,打破了2004年在佳士得拍卖创下当时的清代三色釉瓷器世界纪录。根据佳士得拍卖图录中显示,买家须在拍卖日期结束后第7日下午4点半之前悉数支付款项,包括成交价、买家需要支付的佣金以及其他税项等。然而,在仅仅过去四个月之后,以天价购入“清雍正粉青釉贴花双龙盘口尊”的买家却因“未按约定时间支付全额款项及佣金,被告知其行为违反了合同条款”,被告上了法庭,并要求追讨相关剩余款项及损失。
其实,“未按约定时间支付”的情况并非个案。在2015年,当西泠印社举办一场画廊展览时,一位逾期未能履行购买义务的人被法院判决需向西泠印社赔偿232.5万元和利息,以及违约金和律师费共计84万元。此前,这名购买者曾于2013年参加西泠春季画廊展览,那里展示了一幅徐悲鸿作品《猫戏图》,该作品以170万元人民币获得竞投,而加上佣金后的总价格达到了402.5万元。此外,有报道指出苏富比在一次日内瓦行动中售出了一个价值8300万美元(大约6亿元人民币)的钻石,但该钻石最终并未成功转移给新所有者,因为其购买方无法完成付款。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季涛认为:“‘未按约定时间支付’现象早已不是新闻,此次巨额交易中的照片将被视为标志性事件。”他进一步解释道:“如果涉事买家与参与此次交易的大型机构相熟且关系良好,他们通常会试图通过延长交割期限或进行谈判来解决问题。但考虑到短暂但极端的情况,即使是在几周之内也可能导致冲突。”
尽管如此,“赖账炒作”的现象依然存在。这表明有些人参与这些活动纯粹是为了炒作,而不是真心想要拥有艺术品。中国文物市场协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15年至今,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收到的结算金额还没有完全实现,因此结算率仍然远低于百分之百。
为了确保交易顺利进行,一些公司提供优惠政策,如减少或免除某些费用,以鼓励即时结算。一旦出现问题,这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一些小企业来说甚至可能造成倒闭。如果不能有效管理这种风险,那么整个行业都将受到负面影响。
中国文物市场协会副秘书长欧阳树英表示:“由于轻资产特征,如果上游资金流动不畅,将直接影响到下游业务。”他继续说:“如果委托人因为某些理由没能按照既定的计划完成他们所承诺的事宜,那么我们就无法从客户那里获取任何形式的补偿。”
随着这个领域不断发展,对信用体系建设有越来越高要求。不幸的是,即便存在一些类似国外这样的黑名单制度,它们并没有得到广泛实施。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公司之间关于信誉管理标准存在差异,以及商业机密保护的问题。此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即各个公司只是私自维护自己的黑名单系统,而不是共享数据,这也限制了有效监管措施的实施。
欧阳树英指出:“我们正在努力构建更全面的信用体系,与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为建立更健康、更透明市场环境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