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大师100名单紫砂泥的原矿特征及烧成特征又有何秘密
紫砂泥的奇迹:从矿床到炉火,探秘100名宜兴紫砂壶大师的技艺与神秘
在遥远的江南古陆边缘,有着3.5亿年的历史沉淀——紫砂泥矿床。这里藏匿着赤铁矿和微量元素锆、铬、镍、钴、铜、铅、铍、钇、镱、钪及镓,这些元素在试样的分析中被发现。原始的紫砂泥呈现出如同夜空中的星辰一般闪烁的银点,夹杂着浅绿色的斑点,如同自然赋予的一道美丽风景。而烧成后的颜色则是深邃而持久,展现出一抹抹温润而又不失生机。
本山绿泥,是另一幅独特画卷,它初见时是迷人的绿色,但经过高温熔化后,却变成了米白色,一种既纯净又平衡的色调。在红泥中,又有石黄之称,其坚硬如石,而且其烧制后的朱红色至纯无暇,即使再接近天然之物,也难以企及那份璀璨。
每一片地下的矿脉都有它独特的声音,每一次地质变迁都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因此不同的地方原矿泥含有的铁量和化学成分各异。五彩缤纷的地球肌肤,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而随着火焰舞动,不同的地球声音相遇,便产生了一系列令人惊叹于变化无穷尽的小小艺术品。
《茗壶图录》里曾这样赞叹:“泥色之辨,洵难矣!每壶各异,璧犹天文之灿然,不可得而名状也。”确实如此,那些天青泥、三梨皮、二淡红、一浅黄及蜜等多种基材所衍生的各种颜色的陶器,其魅力正源于这不可预测且充满传奇的过程。而团山岩中的团山土,更是一次偶然性的发现,被粉碎成型后,在高热下酝酿出一种古铜色的味道。
这些五光十色的陶器,并非仅仅依靠原材料就能完成,它们还需要人为的手工精心打磨和烧制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包括了那些非人为窑变发出的各种显著颜色,以及通过“焐灰”的技艺,让原本次品变得全黑,从而增添了一层神秘感。
1957年之前出口的大部分紫砂器,其最原始且真实的情绪来源于原材料本身,而不是人为添加或修饰。那时候用茅草燃烧过来的龙窑内涂鸦出的黑熔点和云母点,就是真正纯粹紫砂土料自然流露出来的一面。但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人气潮流中,这些标志性特征却被误解并加以掩盖,现在人们对于这些老式紫砂壶已经有一番新的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