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信息登记中心解密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的频繁出现
在探讨话语权的构建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评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作为评论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文艺理论知识。此外,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有些评论家虽然看起来很有学问,但实际上表里不一,他们生活中的言行与私下言行不符,这种做法难以获得公众信任。此外,在学术领域,他们的理论阐述与实际情境之间也存在差距,因此“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概念式评论”和“隔空式评论”等现象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很多评论家只沉浸于理论研究,而忽略了相关艺术实践。他们仅凭自己的认知理解问题,并且随意发表意见,这样往往导致评价失真或模糊不清。即使有些人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但缺乏文艺创作经验,也能轻易评价各种门类,却无法触及核心问题。这说明,即便是文笔再好,也不能替代深入了解和精准评估。
另有一类人,虽然能够谈论大道理,却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束手无策。他们满足于自己的一知半解,不愿深入挖掘,而喜欢生搬硬套,或是在某些名词概念上兜圈子,这样的行为只是做表面的文章,却解决不了现实创作中的真正问题。
对于话语权的传播来说,我们还应注重利用媒介有效传达我们的声音。在某些人眼中,只要发表几篇流水账般、没有新意的文章,就可以自命为著名的人物。但这样的身份并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可,更别提是否真的有影响力了。而有些年轻人的观点可能过于急躁,他们容易走向格式化、程式化或者偏激,一旦取得一点成就,就开始骄傲自满。这是不符合专业精神和严谨态度。
最后,还有一部分老一辈的人倚老卖老,不愿意更新自己的认识或观点,以陈旧观念指导今天的问题,从而忽视了持续性和时效性的重要性。因为时代发展迅速,新的问题、新现象不断涌现,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灵活适应能力,以确保我们的批评工作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不落后于事物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思想,那么我们的批评将无法持续下去,最终只能成为历史尘埃中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