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目前收藏什么最具升值空间
在探讨话语权的构建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评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作为评论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文艺理论知识。此外,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有些评论家虽然看起来很有学问,但实际上表里不一,他们生活中的言行与私下言行不符,这种做法难以获得公众的尊重。而在学术层面上,如果理论阐述与现实情况脱节,不仅导致“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等问题频发,而且还可能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无法准确理解和深入分析问题。
一些评论家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从未踏足过相关艺术实践,仅凭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和评价事物,这种方法显然不足以产生深刻洞察力。即便他们文字功底再好,也没有任何创作经历,只能依靠差强人意的手笔来评判各种艺术门类,却往往无法触及文章本身的问题核心。我们知道,虽然文笔是评价一个好的评论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它远远不能取代对具体领域深入了解和专业技能。
此外,还有一类评论家,他们能够滔滔不绝于大道理,但当面临具体问题时却束手无策。这类人满足于自己有限的知识,并喜欢生搬硬套,或是在某些概念上兜圈子,而不是真正解决现存问题。这样的观点只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回到话语权构建之初,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评论家,不仅应该提升个人素养,还需要注重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传播出去。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声音。但并非所有自称为“著名”的评论家的行为都是真实反映了他们的话语权。有些人只通过发表几篇平庸无奇、缺乏创新性的文章,就自诩为大师级别的人物,以此建立起自己的小圈子,即所谓“圈子内”的声望,而忽视了真正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批评家的必要条件——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年轻且有才华但又容易走向格式化或偏激路径的人也值得提醒,因为这种方式并不符合优秀批评家的标准。而那些资深但倚老卖老、固步自封的人同样需要警惕,因为时代在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跟随新信息、新视野、新思维、新理念前进,不断更新自己,以保持工作的时效性和持续性。如果没有这些,那么我们的批评就像过时一样,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