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银行收购2021年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的流行之谜
在探讨话语权的构建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评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作为评论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文艺理论知识。此外,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实中,有些评论家虽然看起来很有学问,但实际上表里不一,他们生活中的言行与私下言行不符,这种做法难以获得公众的尊重。而在学术层面上,如果理论阐述与现实情况脱节,不仅导致“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等问题频发,而且还可能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无法准确理解和深入分析。
一些评论家可能只是停留在文字功底上,没有进行过任何文艺创作,从而产生了“隔空式评论”,只知道用自己差强人意的文笔来评价各种艺术形式,却往往无法触及要害。这就像是在云端挥舞着剑,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而不能真正切入到作品之中。尽管好的文笔对于撰写精彩文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并非万能。在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领域内乱评乱评,不仅容易暴露自己的肤浅,还可能引起误导。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人讲得头头是道,却当事务员时手足无措。他们满足于表面的认识,对具体问题束手无策,喜欢生搬硬套,用一些流行词汇兜圈子,这样做简直就是纸上谈兵,没有一点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
回到话语权建设的话题,我们认为,作为评论家,更应该注重观点传播,使自己的声音通过媒体渠道有效传达出去。不少自诩为“著名”的评论者,其影响力其实非常有限,即使发表了一些文章,也很难被外界所知晓或认可。他可能会以为只要发表几篇通俗易懂但缺乏深度的文章,就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但这种行为更像是混水摸鱼,以博取眼球和赞赏,而忽视了作为专业人士应承担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年轻且有才华的人也常常犯错,他们倾向于追求格式化、程式化的心态,或许还会偏激地发布一些惊世骇俗的话语,以此来吸引注意力或争取名气。一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便开始轻松自大。这正是我们所忌讳的事情:浮夸、不扎实、耐性不足。在学术研究中,我们需要敬业、定力和脚踏实地,而不是躁动或轻狂。
老一辈的人则倾向于依赖陈旧知识,用多年前的观点去解释当前的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步伐的一致性要求,因为时代变化太快,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新问题涌现出来。因此,为了跟进这些新出现的事物、新思维、新理念,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新信息,并保持持续性的思考能力,以便我们的批评能够紧密贴合时代脉搏,从而成为真正值得信赖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