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品交易网站揭秘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的频繁出现
在探讨话语权的构建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评论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作为评论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扎实的文艺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遗憾的是,有太多评论家在言行不一的情况下,仅依靠表面的修养和虚假的学术姿态,就自诩为专业人士,这种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在生活中的言行不一与学术上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得“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概念式评论”和“隔空式评论”等问题频发。
这些问题往往源于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或过分依赖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具体情况。有些评论家虽然文字功底上乘,但缺乏文艺创作经历,便以此为掩护乱评各种艺术作品,而无法深入理解其精髓。此外,一些只懂大道理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的人,更喜欢生搬硬套或是在名词概念上兜圈子,他们未能真正解决现实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评价简直就像纸上谈兵一样无效。
为了提高自己的话语权,作为一个合格的评论家还应注重传播自己的观点,并利用媒介进行有效沟通。一味宣称自己是著名人物,却几乎无人知晓其文章,这又如何能够被认定为“着名”的呢?一些自命不凡之辈,以几篇平庸无奇且带有伪学术色彩的文章即可声称自己拥有专家的身份,从事所谓的小圈子内的事情,不思进取,只图钱财。这明显背离了一个真诚、负责任、专注于文化批评工作的心灵追求者应该有的境界。
年轻人的冲动与热情固然值得肯定,但若他们陷入格式化、程式化或者偏激的情形,也会导致评价失去针对性和深度。而对于那些年长但倚老卖老、固步自封的人来说,他们常常错过时代脉搏,不愿意更新自己的认知体系,即使曾经发表过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也应不断更新,以适应知识系统不断变化的事态发展。
由于时代飞速发展,我们需要新信息、新视角、新思维和新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思考。在没有持续性的评价中,如同昙花一现;没有时效性的评价,又如落叶满地,都难以为之成为合格的文化批评工作者,也难以展现出一个真正优秀评论家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