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艺术品前景口号式评论与标签式评论的盛行之谜
在探讨2021年艺术品前景时,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为什么“口号式评论”、“标签式评论”、“概念式评论”以及“隔空式评论”等现象频发。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评论家的道德品格、文艺理论修养以及实践经验积累程度息息相关。
首先,作为评论家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确保其言论与行动的一致性。同时,他们也需要扎实的文艺理论知识基础,以及丰富的创作实践经验,以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
然而,在现实中,有许多评论家在理论阐述与实际情境之间存在差距。一些人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文艺创作或参与相关领域活动,只是凭借自己有限的认知去理解和评价,从而导致了诸如口号式、标签式甚至隔空式等肤浅的评判。此外,一些拥有较强文字功底但缺乏具体创作经历的人,也常因盲目跟风而给出无法触及要害的问题上的笼统回答。
此外,还有一类人讲得头头是道,却一遇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这类人的不足之处不仅体现在对大道理上的口若悬河,而且往往满足于自己的表面了解,不愿意深入挖掘实际问题所需解决的问题,而喜欢生搬硬套或者围绕某些名词概念兜圈子,做表面文章,但却不能提供任何有效支持观点的事例来证明其立场。
最后,关于话语权建构,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评论家,还应注重将自己的观点有效地传播出去。很多自称为“着名”的评论家,其影响力只限于狭小圈子之内,对外界几乎无人知晓,这怎能算得上有名呢?他们通常只是以几篇平庸无奇且充满套路的话题为依托,在报刊上发表,或加入特定社团组织,便自视清高,以此为由头开始从事所谓“圈子里”的混日子的行为,而把当真诚信职业化的心态抛到九霄云外,用娱乐方式替代专业精神,使得原本应该是严肃学术活动变成了商业模式,让人难以辨别真伪。
此外,由于时代发展迅速,对待艺术品评价同样需要不断更新认识。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年轻新兴的批评家虽然有才华,但容易走向格式化、程式化,或偏激发言追求出名或吸引眼球;而有些资深批评家则倚老卖老、固步自封,将陈旧思想用作判断标准,无视时代变化及持续性的重要性,因而失去了对文化趋势正确反映能力。而没有持续性的批评,就像昙花一现,没有时效性的批评又像是明日黄花,都无法称职,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批评员所应有的状态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