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画家眼中的丝绸之路中国美术学院的挑战与力量连接社会的艺术桥梁

  • 艺术展览
  • 2025年05月14日
  •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两国的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认识艺术和历史。作为策展人的冉妮娅,已经在中国和俄罗斯举办了多届“心之绘旅”中俄青少年绘画展览,她在兰州接受记者采访如是说。 沙漠驼队、石窟壁画、丝路风景……连日来,500多幅具有丝路元素的绘画作品,在兰州A9美术馆展出,该展览反映了中俄两国青少年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冉妮娅是一位在甘肃长期生活的俄罗斯画家。她说,“甘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俄罗斯画家眼中的丝绸之路中国美术学院的挑战与力量连接社会的艺术桥梁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两国的孩子们了解不同文化,认识艺术和历史。作为策展人的冉妮娅,已经在中国和俄罗斯举办了多届“心之绘旅”中俄青少年绘画展览,她在兰州接受记者采访如是说。

沙漠驼队、石窟壁画、丝路风景……连日来,500多幅具有丝路元素的绘画作品,在兰州A9美术馆展出,该展览反映了中俄两国青少年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冉妮娅是一位在甘肃长期生活的俄罗斯画家。她说,“甘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神奇多样的自然地貌,从彩陶文化到丝绸之路,从敦煌艺术到民族风情,都给我带来了很多创作的灵感。”

冉妮娅出生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省,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期间,接触到了不同绘画风格的画家,她也时常会参加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展览和讲座。怀着对中国画的热爱,大学毕业后,冉妮娅选择来到甘肃兰州继续求学。2010年,冉妮娅如愿以偿进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她说,“能到中国学习中国画,是命运给我的一个难得机会。”

在西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冉妮娅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河西走廊之旅,这次旅行改变了她对中国西北的看法,让她重新了解丝绸之路,走进莫高窟这座文化宝库。旅行结束后,冉妮娅创作出了第一幅有关丝绸之路的作品《在路上》,她说,“每次在丝绸之路上行走,我总有不一样的心境。大自然给予我们力量,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一样,我们一直在这个道路上。”

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而甘肃也成为石窟遗存保存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在我的作品里,每一处石窟都成了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敦煌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高台山石窟等等。我认为这些古老的地质结构,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也让不同的文明变得更加亲近。

作为陇东学院教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如何找到灵感进行创作的手段。我经常使用自己所钟爱的小提琴曲目或诗歌中的某些意象作为教学材料,这让我能够引导他们探索更广阔的情感世界,并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未被发现的事物。

此外,我还尝试将我个人的视角融入课程设计中,比如结合传统印象派技巧,与现代抽象表现主义相互融合,或是在色彩理论课堂上展示一些非传统颜色的应用方法。我相信这种跨越边界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次独特而宝贵的人生体验,它们将启发他们去超越既有的想法,并探索新的视觉语言。此外,当我们从不同的背景观察同一件事物时,我们可以发现全新的事实,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也是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