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的国际化之路从东浙印学到西泠涛声
在这个暑假,位于杭州孤山路31号的西泠印社迎来了多批次的国际友人参观、体验,感受印学文化的魅力。6月,13家驻华境外主流媒体代表走进西泠印社;7月,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团参访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并进行传拓体验,在感受百年金石历史的过程中体验传统文化。作为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西泠印社通过深厚的专业素养、一场场精彩的活动向世界展示和推广了杭州、浙江乃至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
沙孟海社长曾说,所有的印社中,没有一个像西泠那样有强大的覆盖全国全世界的学术力量。他更是提出要把西泠印社打造成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真正发挥引领印风的作用。2012年6月29日,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饶宗颐为िं题下“播芳”4个大字,其寓意是指如花儿芬芳一样散播到世界各地。后来,他又表示:社会员们要具有开阔视野和博大的胸襟,要把 西 泂 印 社 放 在 世界 的 视 野 之 中,让 人 们 共享 中国 篆刻 艺术 这 一 世 界 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其实,从建 社 之 初,就在 国际化 方面 迈出了珍贵的一步。1904年筹备成立时,就有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长尾甲应吴昌硕之邀参与活动。此后交流不断,以日本、韩国等有篆刻传统的大东亚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为主要交流对象。
自2008年起,加深海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使命,上级实施文化“走出去”,开始举办“百年 西 泂 · 中国 印”系列巡展,将先后走过美国洛杉矶、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斯里兰卡科伦坡等城市。在汉字文化圈之外国家刮起一阵阵 西 泂 之 风,如2018年的“百年 西 泂 · 中国 印”展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特开幕,是第一个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欧洲国家,与中国在经济等方面均有着密切友好往来,并希望通过展览加深两国之间的人文沟通与了解。
除了以展览形式走出去,“保存金石研究及书画兼及图纹与非汉字系统”的宗旨上级还踏出了非常大胆的一步,将研究对象从传统模式扩展到对图形与非汉字系统研讨,不断建构自身学科体系,更不断拓宽已有的 “中国 印 学”形成 “大 印 学”的新格局。在G20峰会期间,一场关于图形及非汉字系统研讨会考察其他地域及背景中的铭形,并于115岁庆典推出主题研讨会,不断拓宽范畴吸引了美国、日本专家学者搭建了一平台。
同时,还在各种节日赛事亮相,如上海世博会时创新了图形概念,为外国理解含义提供途径。当呈现给各国时,他们立即被打动。这最古朴形式完成了最贴近全球语汇交换。此次19届亚运会前夕,有积极响应并举办系列主题活动启动征集评选特许商品《荣耀中国·亚运玺》,通过亚运平台向世界宣传中华美德。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分布范围或影响力,从516位成员(截至2023)看,即便不包括国内,也能发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有人加入其中。这将搭建 与 “一带一路”相关 金石创作平台组织顶尖篆刻家去沿线国家当地民众能更感受到金石趣味。而这辈子人们看待“天地越来越大”。
涛声听东浙,最终还是回到那最初的声音——听着,这声音已经不再仅限于此,而是连接到了整个世界。一种无声语言,但却如此生动真实,使得每一次听到,都仿佛能够穿透千山万水,那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情感联系,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共鸣。而这一切,只因为有一群人的坚持和努力,他们让这个声音变得更加清晰,更容易被听到,他们让这份情感更加普遍,更易被理解。这就是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们想要成为怎样的人?答案似乎就藏在这里,每一次回望过去,每一次期待未来,都伴随着这样一个问题——他们想要成为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