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佳话绘自然千秋 一部长卷谱新章开启艺术源初
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苏州林屋山甪头司巡检暴方子,因敢于替百姓说话,政绩卓著,却被撤去巡检职务。大雪天,搬家无钱,做饭无米。百姓们听闻,自发送米、送柴、送盘缠。一时间,肩挑手提,车拉船载,络绎不绝。一月之内,有八十余村七八千户参与。这段佳话传到了一位自号林屋山人的诗人、画家秦敏树那里。他以此为素材画了长卷,并配古风一首二十句。接着,又征集同好应和之作,并向暴方子索得收米账单《柴米簿》,把山民之村落、姓名及送米数量录在卷中。
最早响应秦敏树的是俞樾,他以小篆题端并附记曰:“暴方子,廉吏也。罢官后,洞庭西山之民知其乏食……”他还题长诗一首,将山民送米的动人场面描述得淋漓尽致。随后,有汉军旗人郑文焯、满人祥龄,以及其他多位名家的作品陆续出现在这部长卷中。
其中吴昌硕与沈铿等人的题诗,更见证了暴方子的非凡经历。在军中的日子里,他展示了《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给吴昌硕,并求其题诗纪念。此外,还有书法大家如朱自清的新诗,也融入了这一传统文化活动。
《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的美,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这部作品汇集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善行的赞颂,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为我们展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至今,这个故事依然影响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认识到,即使是在逆境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爱心。这段佳话,不仅流传千秋,更将继续激励着每一个勇于担当责任、坚守正义的人,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而是会被世代相传,最终成就一种永恒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