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中抽象派油画的热销背后是不是那些看似不解之谜的作品竟然如此抢手

艺术展览中抽象派油画的热销背后是不是那些看似不解之谜的作品竟然如此抢手

艺术市场中,抽象绘画的高价销售背后,是不是那些看似不解之谜的作品竟然如此抢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绘画的世界,探索其奥秘!在如今的拍卖场上,抽象艺术并非罕见,各种数据显示,大幅作品大卖已成趋势。5月15日晚,在纽约20世纪艺术周“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间拍卖”中,一幅卡济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的抽象画作《至上主义构图》(Suprematist Composition)以咨询价形式上拍出6000万美元起拍、7600万美元落槌,加佣金最终8581万美元成交,创下其作品世界拍卖纪录,也是最贵的俄罗斯艺术品。

而就在几日前的5月9日晚,在世纪拍卖——“佩吉及大卫·洛克菲勒夫妇系列珍藏”第二场晚拍落槌,本专涵盖爱德华·霍普、乔治亚·欧姬芙以及威廉·德·库宁等二十世纪美国杰出艺术家在内的41件拍品。其中一幅威廉·德·库宁(Wassily Kandinsky)的晚年抽象作品《无题之十九(Untitled XIX)》以1426.25万美元成交价格,为全场最高价作品。

这一现象不仅只出现于国外艺术家,如同旅法华裔画家赵无极,这两年的拍卖市场情况可谓风光无限。20年前在巴黎画廊里出售赵无极绘画工作价格超不过五万美元,但如今,只要它们出现在拍卖场,就会制造上千万美元的记录。

2017年5月27日晚,在香港佳士得上播出的《29.09.64》成交价终达1.5286亿港元,更是一举将赵氏作品领入“亿元俱乐部”,赵无极之热尤其猛烈,不仅见证了亚洲现代艺术市场活络,更突显了赵氏叱咤东西方艺坛魅力。

连续刷新个人成交记录,而且每次提升都超过35%,正如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国际董事张所言:“在中国现代与当代美术领域内,对于赵氏个人的最佳时期已经到来。”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即使西方普通观众也觉得不好看且看不懂,但许多人认为抽象藝術是人类藝術史上的伟大遗产之一。而这背后的道理,便是在于资本逻辑跟随着历史逻辑发展。确实,没有主题,没有人物,没有叙事,只有色彩组合加点线面,是为何许多人视之为纯粹和干净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被赋予了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从康定斯基开创早期西方现代主义至今日全球各地对此类油漆技艺表现出浓厚兴趣,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文化、审美意识训练不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即便是生活在相同文化土壤中的西方普通观众也难以理解这些抽象形态;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由于缺乏这种审美意识训练,以及不同思维模式与世界观念差异,使得更难以触碰到这些所谓“天书”的深层含义。

然而,从专业隔阂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无论如何,看不懂并不意味着价值低估,而恰恰相反,它可能是因为能够感受到但无法用语言描述或理解某种精神层面的存在,这正体现了它作为一种独特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的地位与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似乎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一些看似简单却又充满复杂性的油漆技术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经济价值?

答案很明显:那就是历史认知、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个人的心理需求共同作用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效应。这就像音乐一样,你听不到旋律,却能感受到节奏;你没有语言去解释,但你仍然能感受到了情感流露。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很多人说他们看不懂,但同时又购买并收藏这样的作 品,那是一个关于认知冲突与情感共鸣的大讨论。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这些值钱的人物往往拥有强烈的情境背景,比如国家身份、政治因素或者经济条件等,都会影响他们对这些未经解释或未被普遍接受的事物给予特别关注,并因此成为一个高度集中的买家的群体。

最后,如果我们想要真正了解这样一个充满神秘性的领域,我们必须停止自我限制,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视角和经验,以及勇敢地跨越自己心灵深处建立起来的一座座障碍墙壁。但愿通过这样的探索过程,我们能够找到通向更广阔宇宙内部核心精髓的地方,从而让我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以备未来更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