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探索美术作品查询追溯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王铎自作七律,绘制于1635年,以绫本为媒介,采用草书体式。其作品尺寸达211×56.3cm,为江苏省美术馆珍贵藏品。
近日,“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特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作为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入选项目,不仅通过生动的叙事与丰富的展品展示了美术收藏和学术研究成果,更是加强了馆藏与馆际间美术资源研究与活化,并培育了品牌效应,增强了持续影响力。
在三百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清代书法经历了浪漫主义洪流、帖学风格以及碑学风格等三种不同的阶段。明末至清初,书法继承并发扬了明代中的个性追求和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人物如张瑞图、王铎、傅山以磅礴气势和激荡线条营造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为后世留下了一股崭新的风格价值和史意义。
康熙、乾隆两朝,由于帝王偏好,大大影响了时代文化趋势。在这时期,一些皇帝推崇董其昌、赵孟頫,使得整个社会仿效董赵之风,而复古之风则逐渐蔓延。此时出现的一批名家如笪重光、沈荃等,以董其昌为师;而另一派则以张照、汪由敦等人为代表,以赵孟頫为师,这些都构成了康熙至乾隆时期书坛上的精彩篇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靡弱妍媚之风流行起来,帖学日益狭隘,最终衰颓。而伴随着金石碑刻发现数量增加,书家们开始探索新审美视野,对金石考据产生热情。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创新者,如万经、何绍基等,他们倾注先驱之力开拓创造,为现代艺术带来了新突破、新范式。
当然,在这个转折点上,“帖学”与“碑学”相互依存,此消彼长。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方面存在着严谨规矩,一方面又有反叛正统的声音。这场争鸣最终导致审美观念从以妍为美转变为了朴实无华,这是清代书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质变的一步棋。
江苏省美术馆携手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此次“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精选百余件名家的作品,将重要节点串联起来,以取精用弘勾勒出这一段历史的演变轨迹。本次展览不仅结合典藏理念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还通过活化典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弘扬优秀文化提供动力。该特展将持续至10月29日,让更多人欣赏到这些宝贵的文物,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