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红尊泥是什么竟是从其原矿特征及烧成特征中汲取的精华
紫砂泥的矿床由来已久,源自江南古陆边缘的陆相碎屑建造沉积矿床,历史悠久达3.5亿年。据科学考察,紫砂泥中不仅含有丰富的赤铁矿,还蕴藏着锆、铬、镍、钴、铜、铅、铍、钇、镱和钪等微量元素。这份珍贵的地质宝藏,在自然界中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外观,其中紫泥带有深邃的红色或紫色光泽,夹杂着银点闪烁,并掩映着浅绿色的斑点;烧成后,它们化为一片片温柔而优雅的紫色或棕色。
本山绿泥初见时呈翠绿之美,但在高温下却转变成了米白如雪。红泥,即石黄泥,以其坚硬如石之质而闻名于世,当它被火焰炙烤时,便化作暗红至朱红色的璀璨宝石,或是纯净无暇地呈现朱砂般耀眼。
每一处原矿都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地质成因和天然条件,使得含铁量和化学组成各异,从而产生了多种五彩缤纷的地球瑰宝。这些不同颜色的土壤,如同天上的星辰,每个都是独一无二且难以捉摸。在《茗壶图录》中,有人赞叹道:“泥色之辨,洵难矣!每壶各异,璧犹天文之灿然,不可得而名状也。”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颜色外,还有其他诸如天青泥、三梨皮淡黄蜜等多样花样的陶器,也从这三大基底材料衍生而来。当它们被熔炉中的火焰所触碰时,便演绎出了不同的风采:天青烧出黯肝色的神秘气息;梨皮则成为梦幻般的梨冻色;淡黄与豆碧交织,而蜜泥则蜕变为赭色的迷人姿态。而团山与本山两者混合,又形成了一种特殊风格——团 mud ——在高温下变得古铜光芒四射。
在这个五彩缤纷世界里,即使是最基本的一朱、一紫、一米黄,也能展现出千差万别的情趣。早期工匠通过精心调配原料以及掌控火候,将这些原始材质塑造成各种神奇变化,无论是在自然生成还是经过人工处理,都充满了艺术家的灵感与技艺。
然而,在1957年前出口的大部分作品,只使用了原生的岩石颜色进行雕琢,而未经任何额外处理,这些作品常伴随着小黑点(即熔融残留)及云母点,为追求完美,他们往往会加以遮掩。但现在看来,这些“疵点”反倒成为了该时代工匠手艺的一面旗帜,是对传统技术一种新的理解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