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 艺术市场
点击主题上方的蓝色字样,关注【叶子艺术网】。
不教儿童绘画
谢丽芳
儿童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它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培养儿童的美感,通过绘画、设计、制作等造型活动,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教育重视人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素质,强调用积极思考改变对过去的简单记忆和模仿。儿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绘画技巧和技法的培养,也不是仅仅培养少数艺术家,它已经超越了学科领域,成为培养创造性和开拓性人才的基础工程之一。
本书收录了我教过的3-12岁以上学生的画作,部分展现了他们的形象思维活动和艺术创作精神,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美的追求,也说明了我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所有的孩子天生具有绘画和创作的天赋,符合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 诱导孩子的自我表达意识,激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关键。
一、儿童绘画的发展与特点
儿童绘画大致可分为涂鸦期、命名期、创作期和转型期。
1. 涂鸦时期
几乎每个两三岁以后的孩子,都喜欢用笔,在凡物都能留下痕迹的地方,当他拿到绘图工具(如钢笔等)时,会随意在纸上(或其他地方)画一些不规则无序的点线,我们称之为涂鸦期(涂鸦时期的儿童画叫“涂鸦画”)。
涂鸦期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
a. A. 漫无目的的涂鸦
两岁之前,幼儿无法控制手臂的运动,此时的涂鸦更多是他们心理发泄引起的消费动作,伴随着一定的感知表现。
b. 有目的的涂鸦三岁时,孩子涂鸦
时动作重复较多,反复画线段,可以确定孩子有视觉控制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涂鸦,孩子有了控制视觉和运动的能力,从他画的混乱线条中呈现出变化的趋势。闭合的圆圈出现,孩子很感兴趣,他试图在圆圈中代表人脸。出现在儿童笔中的更完整的图像大多是人。
孩子自己在绘画中并不知道自己的创作活动,他们的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凌乱”或“未成形”,但这种无意识的涂鸦本质上是儿童自发绘画的开始。
2. 命名期限
四岁左右,由于
增强肌肉和骨骼活动以及手腕的视觉控制,孩子们开始根据需要命名他们画的线条和点,这是孩子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它表明孩子们已经将自己的绘画和想象活动联系起来,从纯粹的体验活动转向富有想象力的绘画思维。
a. 摘要命名期
三到四岁的孩子在没有具体物体的情况下仔细画出点、线和圆,并逐一命名。这时,孩子有一定的想象力或认知能力,可以用点和线来描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经历。儿童在
抽象命名时期想象的形象是支离破碎、不完整的,图像之间没有联系,作为儿童了解世界的特殊符号,这些线条和点所包含的信息也是断断续续的。
儿童抽象命名时期的绘画不具备一般意义上的绘画元素,他们的绘画既不是成人绘画,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外界,但能从画面中感受到一些构图的设计意识和对形式的追求。这些看似无定形、无序的画面,却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b. 象形命名期
通常,三到五岁的儿童描绘的事物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象形意义。不用解释,人们基本上可以看到孩子想要表现什么。儿童所知道的和视觉表征的形成与儿童的经历有关。当他们从抽象命名时期过渡时;那些杂乱无章的线条和圆圈慢慢显露出来,是一些象形的线条形成。
在绘画的过程中,年幼的孩子经常自言自语。一方面,他们的绘画语言并不完美,需要语言的补充,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一种交流方式。
幼儿画一般不能表现屏幕上上下物体之间的空间联系,因为新生婴儿的视觉就像朋友在相机镜头中反射的图像,看到的物体是颠倒的。有的两三岁的孩子经常翻过来看画报杂志和小人书,他们没有没有人脚朝上、头朝下倒着的意识,这个孩子画一大一小两个人不是按照惯例从上到下,从头到脚, 但先把头画在纸底下,然后依次画眼睛、鼻子、嘴巴和身体。这种逆序倒置常见于三岁左右的儿童。随着它们的成长,由于大脑的作用,这些现象很快就会消失。然而,在现实中,视觉中的物体仍然是颠倒的,只是人们遵循视觉的习惯模式。在我的观察中,这种倒画的现象在儿童自由绘画的世界里显露出来。如果孩子继续训练倒画,让他们保留一些在原有视觉感知状态下的观察方法,那么对孩子的思维方式乃至一生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成人从概念上理解事物,而儿童则创造性地了解事物。画一只眼睛意味着一个人在看,画五只眼睛意味着五个人在看,没有上下,孩子知道的空间是无限的。虽然这种对儿童的描绘与成年人所知道的世界相去甚远,但这简单的象形图绝不是对概念的模仿或说明,而是儿童在其中感受和认识事物的早期创作的萌芽。
这些自发的绘画,曾经被视为简单无意义的或纯粹的肌肉运动,是孩子自然成长的需要,是人类本能引起的天赋衍生的原始冲动。有人猜测,幼儿早期的绘画行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效应。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类可以创造,而动物不能。没有这种创造能力,人类就无法生存。因此,尊重幼儿创作,无论是随意涂鸦还是幼稚的创意,无论是一条线还是一个圆,无论这种创意应用在哪里,都是对孩子有益的。
3. 创作期
由于表象的积累和语言的掌握,想象力的意向性逐渐增强,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最初具备了把握人与物的特征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能力,在绘画中表现出一定的完全独立性。
儿童用品的生产绘画
是对儿童思想的写照,是儿童思维过程的记录,儿童绘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情感的需要。无论是在墙上、地板上、纸上还是别处,只要能画画,他们就可能留下自己奇特、生动、富有创意的作品。他们对绘画和所有造型活动的不可抑制的热情,使孩子们的绘画能力达到了创造力的顶峰。
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绘画是流传最广、最容易接受的交流系统。笔者在湘西、贵州、西藏等高原少数民族山区考察时,也多次注意到那些半龄儿童在挂角楼、石墙甚至梳妆桶上幼稚、生动、富有创意的绘画,都表现出一种儿童自由的创作精神。
4. 转换期限
七岁的孩子开始上学。擅长文字、语义思维、逻辑思维的左脑模式逐渐取代了搜索长图和视觉直觉思维的右脑模式,进入了主导地位,从此,儿童绘画也开始进入绘画的转型期。
就像人类曾经不知道自己的血液在不断循环一样,他们不知道思维是由大脑控制的,左脑和右脑是有区别的。
人类大脑具有语言和视觉的双重功能。现代关于大脑功能的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半球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左脑擅长逻辑、理性和语义思维,这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主要模式,是有意识地进行的。另一方面,右脑模型擅长具象、直观、多向同步和整体思维,这是无意识进行的。今天的创造论特别强调这种思维。
六岁之前的孩子基本上生活在图像世界中,他们的思维主要属于图像思维,并且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此时的孩子还没有接受过文字、数学等理论知识的训练,也没有受到左脑模式的干扰。它作为一个右脑模型,在处理非语义、视觉感知和图像信息方面具有完整的功能。孩子们基本上用右脑去看和分析事物。儿童是文盲,作为情感的交流或信息的传递,直观的艺术图像比其他任何表达方式都更直接、更合适。此时,绘画语言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优于书面语言的特殊语言系统,他们下意识地创作了无数让我们惊叹不已、不可思议的绘画,不受左脑干扰。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大约在9到12岁左右,逐渐进入绘画的过渡期。这时,他们已经有了比较实际的理解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对绘画有了现实的要求,过去随心所欲的想象力逐渐被理性判断所取代,创作的动力减弱,他们怀疑自己想象力创作的价值,因此很多孩子对绘画的热情大大降低。这与孩子进入小学,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左脑训练明显增加,逻辑运算过多,再加上注入和塞满死记硬背,右脑的运作受阻,左脑模式逐渐进入优势地位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使用
人脑一直处于自然状态,左脑模式几乎控制着我们的整个思维,掌握形象思维的右脑模式的功能和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右脑发育不足不是故意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右脑闲置,也不知道右脑的记忆能力大约是左脑的100万倍。今天的计算机可以取代左脑的大部分劳动,但它们不能取代右脑的功能。可视化、直观的艺术教育可以激活右脑的功能。右脑是灵感、想象力和创造性火花的发源地。因此,经常组织孩子参观艺术展览,欣赏自然风光,让他们绘画设计制作各种艺术品等,让孩子在自由的创作环境中始终保持右脑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展,同时将图像的直观艺术教育引入到其他逻辑思维的教学中, 既能促进和保持幼儿在转换期前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不会对幼儿学习单词、语言、数学计算等造成障碍,从而顺利度过儿童绘画的过渡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
二、我看儿童画
儿童是社会的一部分,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学习玩耍和创造艺术。儿童的绘画活动是基于自我需求,他们的行为不是消极的,而是充分的情感投入,以积极和自发的方式回应周围的环境和自己的知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创作非常有个性,无论是画画还是捏泥,都在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在从感觉、触觉和视觉传达信息的同时,他们既不画视觉意象,也不画真实的物质世界,而是在脑海中重建的画面。这些绘画反过来又作为新的刺激物影响着孩子,有效地诱导了他们潜在的创造精神。
然而,往往有些成年人,每当看到儿童画时,都会简单地用“喜欢”或”
不像“作为衡量其质量或坏劣的标准,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绘画应该是对客观对象的视觉描绘,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急忙教孩子他们认为正确的技巧,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跟随模型,或者让孩子模仿名人的画作, 等等,将儿童限制在成人的概念中。模仿和创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模仿纯粹通过概念来处理事物,只表达一种对简单对象的模仿。这种偏见和实践忽视了儿童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表达,意味着儿童放弃了自我创造意识,压制了儿童自我表达的进取精神。
在我的教学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家长对我的教学方法持怀疑态度。当时,儿童艺术实验室刚刚成立。有一天在课堂上,像往常一样,我没有给他们看黑板上的插图,而是让孩子们互相观察,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然后让他们画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大多数孩子拿起笔画
画,但少数孩子害怕使用笔。我知道这些孩子中的一些人在幼儿园或培训班上学会了那种遵循一个接一个复制的概念模式的绘画。学习画画就是跟着画走,或者只要画得好画,就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障碍,他们的自由创作精神被大人所谓的“喜欢”和“不喜欢”的精神压力所摧毁,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画画能力,必须有模型画或老师的示范才敢写。其他孩子,无论他们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出现在他画上的都是他们学会画图形的概念的组合。对于这样的孩子,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突破观念绘画模式和“喜欢”和“不喜欢”的精神禁锢,从而恢复孩子自我表达的创造性本质。
自我表达的源泉是情感和意境。感觉和思考就是这种动力。“我知道你会画画,”我肯定地说,摸摸孩子的头,耐心地告诉他各种人的特点等等,鼓励他拿起笔。任何拿起笔并以自己的方式在纸上画出第一笔的孩子,他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开始发挥作用。无论他画得有多好,都应该得到肯定和鼓励。
15分钟后,孩子们的“一个人”被抽了出来。有的把头画成一个大圆圈,但身材矮小,有的衣服上的纽扣比脸还大,有的把手脚画成鸡爪,也有类似概念画的图式,但更多的是孩子们的随意创作,孩子们很满意。一个孩子得意地指着一个头上有些卷曲弧线的“人”对我说:“我妈妈很漂亮,她有很多头发,我以后会有的。另一个孩子指着屏幕上的两条长线告诉我那是一只脚。
我也对这么多“人”感到满意。无论是原作的残骸,还是儿童颜貌的再现,还是别的什么,只要能表达孩子的情感,就是一幅好儿童画。看孩子的画,不仅仅是了解他们的感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给予理解,孩子只有在内容中注入感情,才能开始真正理解和表达自己,虽然可能根本不像。
面对这么多“一个人”,有的家长忍不住了,开始抱怨,说没看到孩子画“人”,一位家长羡慕地告诉我,某位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鱼,让孩子一个个画,一堂课后,孩子们就画鱼。可以想象,如果这个班有30个学生,那么就会有30条相同的鱼,看起来真的很令人印象深刻。但我想,带孩子去看鱼,给他们讲鱼的知识、鱼的故事,然后让他们画鱼,不是更好吗?他们画的鱼很可能不像鱼,但这有什么关系呢?在儿童绘画中,第一步不是绘画技巧,而是掌握基于情感的理解,在明确这种理解的基础上,针对特定需求而产生技术的必要性。
如果艺术在任何程度上是人的创造精神的体现,那么我们就不应该低估儿童艺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早期成就。了解儿童和儿童绘画,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也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关键。
三、儿童绘画指导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学者卢梭就极力主张教育应以培养能够维护人的“自然”为目标,并提出“利用自然”教育的方法。
19世纪下半叶,维也纳的齐塞克提出了革命学说,他主张儿童心灵的自由释放,使儿童的创作欲望得以实现,并按照自己对儿童绘画的教育理想,创造了儿童自由绘画的教学方法。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导下,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画。儿童
绘画是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儿童思想、情感和艺术潜能的自由表达。由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先天品质,他们“自由表达”所需的条件、时间和强度也必须不同。在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作的当代儿童艺术教育中,我认为儿童艺术教育要符合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尊重儿童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自我启蒙和自我表达,不断向孩子提出要求,形成新的刺激,促使孩子迅速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情况。孩子们天生就有创造力,喜欢画画,但如果受到双手的刺激,他们可以发挥惊人的力量。儿童绘画表达的欲望越强烈,对绘画技法的阻力就越小,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表现手法,即所谓的绘画技法。
本书中的儿童素描可分为想象画、故事画、素描画和线条构图(包括线条构图和线条设计两部分)。因为无论是想象的绘画还是生活绘画,我认为都不会是儿童视觉的再现,而是通过孩子的自我选择、再创造和包容很多只有孩子自己才能意识到的不是很浅的内涵(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一定不能低估孩子。出于这个原因,我将它们全部归类为儿童创作绘画,以表示我对他们艺术活动的尊重。
1. 想象绘画想象图画
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经验制作的图画。它是儿童绘画阶段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想象绘画的开始,本质上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诞生,是创作活动的先导。积极的联想和幻想是想象绘画产生的先决条件。
儿童想象绘画主要依靠表象来思考,但在创作过程中对老师的提示特别敏感,儿童的创作与老师的引导有关。当然,我所说的“引导”,不仅仅指对孩子具体形象描绘的引导,而是从孩子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引导”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当孩子创作想象中的绘画时,老师要与孩子进行具体的交流,了解孩子想要表达什么,并做出各种提示和暗示,当孩子脑海中的形象越来越清晰时,他们就会很快进入绘画的过程。
在虚构绘画的教学中,
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以“美人鱼与狮子”为主题创作一幅想象中的画作。
想象美人鱼和狮子的虚构故事对于经常沉浸在梦中的孩子们来说很有趣。作为老师,重要的不是告诉他们如何画狮子和美人鱼,而是激发他们的创作本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主动画狮子和美人鱼。
记忆和联想是儿童绘画中的主要心理活动,想象绘画的质量与他们直接相关。
老师是美术课的主任,他用提示和暗示帮助孩子们主动搜索和联想脑海中关于美人鱼和狮子的印象和信息,促使他们快速进入角色。比如我问孩子,你见过鱼吗?鱼的尾巴长什么样?美人鱼应该像人一样,鱼等,激发她们对表演的欲望。
这
法国历史学家丹纳曾经说过:“创作活动越原始,受形式的影响和干扰就越小。“儿童的感知和领会能力有限,暂时无法完全理解现实与想象的区别,在意识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早期人类的混乱心态,他们把身边的一切自然现象都当成生命的存在,在一种不完整的感觉中, 他们了解世界,凭想象创造世界。
2. 素描
儿童小品应注重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教师在讲课时不应过分强调绘画的真实感。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他们在认识和观察事物时仍然具有许多想象元素,他们的素描并不完全是视觉图像的再现,而是基于心理表象的再创造。儿童素描可分为人物素描、风景素描
、静物素描等。教师在指导素描时,应引导学生感受对象,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与对象之间的交流,获得素描的乐趣。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在我的素描课上,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对方的眼睛,并让我的同学解释眼睛的结构和功能。一个孩子说,眉毛是眼睛挡汗的,是眼睛的保护神。这时,另一个孩子叫了起来,说他的眼睛里发现了另一个人等等。我肯定了孩子们的观察和发现,并举例说明了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当孩子们的情绪已经很高时,我让他们开始素描。
儿童绘画中的个别辅导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绘画中表现出困难的孩子,老师要仔细了解原因,并对自己想要画的对象给予启发和提示。这种素描方式,对于那些受到固定图案绘画影响的孩子是有好处的,只有主动观察物体,反复比较,找出物体与人之间的个性特征,在视觉上突破那些习惯性绘画图案的影响,才会有自己的绘画语言。
在我的实验室里,所有孩子的线条画作业都是用笔完成的。当他们画画时,他们确信他们没有改变的习惯。孩子在绘画时,提供好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孩子精神气质的形成也有影响。
3. 线条组成人类
的创造性活动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人们从长期的生活中学会了“设计”的真谛——一种理性的创造性活动。艺术设计是价值和规划的创造,同时也是赋予事物美感的创造。孩子
三岁就能画圆圈、画十字形,这种绘画特色已经展现了孩子一定的设计精髓,儿童线条构图的本质也是线条设计。我把它分成两部分。
a. 线条组成
给学生一些点、线和圆的基本元素来组成图片。
我使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报告
给学生5、50行,让孩子没有考虑的余地,只是下意识地安排起来,然后汇报一圈或者几个点,他们突然把这些点、圆圈排列成画面,孩子天生就有平衡感。孩子们的作业做得很好。一些平时在作业上比较克制或者不敢画画的孩子,也表现出良好的成线能力。这种线条形成的方法还可以促进孩子右脑模式的激活,消除习惯性绘画模式的干扰,让孩子明白任何物体都可以用线条来表示
b. 生产线设计从
小培养孩子的造型技巧很重要。
在设计之前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当孩子提出设计时,老师可以参与意见并提出某种建设性的建议,如启发他们的设计意识,促进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体验等。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用因素。“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古代洪水的古代神话,还是现代科幻艺术,还是儿童绘画,都展现出了人类的一种原始动力——那就是想象力的存在。这种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儿童艺术教育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内隐文化教育,其效果主要是通过暗示、认同等心理过程形成的。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对这种隐性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显性的艺术教育(如临摹教学、技术教学等)告诉被教育者“你应该画什么”和“你应该怎么画”;隐含的艺术教育是被教育者在接受暗示性教育的过程中回答“我应该画什么”和“我应该怎么画”,激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善人格,逐渐形成开放向上的生活取向。儿童艺术教育
是一种激发孩子无尽想象力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孩子们自由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有意无意的绘画活动充满了创造力。希望本书所收录的孩子们的创意图画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编辑:陈成(首都师范大学艺术教育专业2015届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