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展览 >

网红大瓷瓶引发吐槽乾隆审美故宫讲解员赝品照

2023-12-01 艺术展览

  


故宫工作人员制作的瓷母示意图

  近日,因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成为文物网红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成为众多微信公众号的宠儿,这个全身分布着17种釉、彩,外号瓷母的瓷瓶,让许多网友辩论起乾隆的审美。但是故宫博物院瓷器馆志愿者讲解员张甡发现,许多公众号上使用的瓷母图片并非故宫博物院所藏的真品照片,而是一件有着不少差别的李鬼瓷瓶。张甡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他发现这张错误图片不但被众多公号转载,还出现在瓷母的百度百科上,给很多人造成了误导。8日晚,他将一张自己制作的瓷母讲解图发到了网上,将真、假‘瓷母’一对比,很多人说觉得乾隆皇帝的审美也没那么糟糕了。

  网友:瓷母底座也算一种釉彩?

  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一定不能容忍的是,200多年后,他精心设计的一件集合了17种釉、彩,前无古人的大瓷瓶会被一个仿品代替,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土丑审美大花瓶。

  近日,央视《国家宝藏》讲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这件目前摆在故宫瓷器馆正厅入口处的大瓷瓶因为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17种之多,被很多瓷器爱好者称为瓷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巅峰之作。

  而瓷母也很快成为文物网红,很多网友都在辩论这款大杂烩式的瓷器好不好看。一些微信文章也通过图片告诉网友,这件瓷瓶的审美与其他素雅的瓷器相比,究竟差在哪里。

  但细心的网友发现,微信文章上的图片很奇怪:瓷母从上往下数第三层釉为仿汝釉,彩画下方的一圈釉彩为仿哥釉,按照这张图的说法,瓷母的底座红木镂空手雕平安如意座成为瓷母的第17种釉彩。17种釉彩怎么会包括瓷瓶的底座?是不是哪里弄错了?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钟表馆志愿者讲解员张甡曾跟着《国家宝藏》节目组一起创作了瓷母的讲解故事,他告诉北青报记者,这张被广泛传播的瓷母图片是错的,这张图片里的‘瓷母’本身也不是真的,而是一件现代仿品。

  讲解员:感觉辣眼睛

  10日,张甡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配合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录制时,就曾经看到过网传的假瓷母讲解图,当时我看到这张图,就觉得很‘辣眼睛’,后来看到很多公众号都在用这张图,甚至百度百科上也用的这张图,就觉得实在是不能忍了。北青报记者发现,根据百度百科的词条历史,10日下午前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配图确实是网传的假瓷母图片,这张照片中的瓷母与故宫博物院官网发布的真瓷母图片在多处釉彩的颜色上有明显不同。

  9日晚,张甡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张自己制作的图片,对网传的李鬼瓷母讲解图进行了更正。根据这幅图,假瓷母图中的仿汝釉实为仿哥釉,仿哥釉实为仿官釉,根据张甡制作的瓷母讲解图,瓷母的所有釉、彩加起来不多不少正好17种。

  除了标明17种釉、彩的名字及其位置,张甡还分别注明了各种釉彩的烧制工艺。如瓷母的仿哥釉是一种高温单色釉,瓶颈上的青花缠枝莲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瓶身的粉彩开光吉祥图案是低温釉上彩。

  张甡告诉北青报记者,烧制工艺是瓷器科普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瓷母这样的作品来说,还有特别的意义,‘瓷母’的烧制工艺是先烧温度高的釉彩,再烧温度低的釉彩,这样,每烧到下一级温度时,由于温度较低,就不会将以前烧好的高熔点釉层给烧坏了。但张甡表示,原理虽然简单,实际操作却很繁复,它要求窑工对每种釉彩的烧造温度和窑室中的游离氧含量有精确的把控,才能进行精确的烧造次序排序。

  国家文物局:长知识要长正确

  张甡的讲解图发布后,引发网友热议并转发,截至北青报记者发稿时,转发已超1万次,以前看百科上的照片,觉得‘瓷母’和故宫看到的不一样,以为是色差,没想到根本不是‘本尊’。北青报记者查询百度百科后发现,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词条下的讲解图在10日下午被更换为张甡发布的讲解图。

  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10日也转载了张甡制作的讲解图和微博,表示:我们长知识要长正确的知识。

  此前,有的网友认为乾隆各种釉彩大瓶的审美又土又俗,瓷器还是应该以素雅为佳,这样的瓷器,完全是个大杂烩,也可看出乾隆的审美是‘农家乐’水准。另一批网友认为,审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瓷瓶还是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难能可贵的还有这个瓷瓶的烧造工艺,每种釉、彩都需要各自的烧造工艺,能存在这样的瓷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种美。

  这段时间,来瓷器馆参观的人明显比以前多出来好多,很多人都是奔着‘乾隆各种釉彩大瓶’来的。张甡对北青报记者表示,自己的讲解图发布后,收获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回应。有的网友说,真‘瓷母’和假‘瓷母’的照片一对比,感觉乾隆的审美没那么丑,真假两件瓷瓶的气质明显差了很多。我觉得,通过真假艺术品的对比,能够提升网友的艺术品修养,当网友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已经在成为一名艺术品鉴赏家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