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展览 >

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盛大开幕

2023-12-10 艺术展览

本报记者-徐长杰

 

   2022年9月26日,由北京服装学院承办的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举办,支持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 相关学术研讨会暨开幕式将隆重举行。 展览将在恭王府博物馆展出至2022年10月15日。

   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家_艺术展览/

  北京服装学院长期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探索、保护、传承和创新,不断培养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创新型人才。 基于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学校申报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项目于2018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艺术项目。2018年以来,北京服装学院先后主办了两届“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项目。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国际研讨会”和两届“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2020年,北京服装学院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 旨在向社会广泛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向世界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搭建中国服饰文化研究平台。 创新应用、服务社会、赋能行业的良好平台。

  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开幕式:

  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当下生活,在服装设计中获得新的活力

   9月26日,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开幕式举行。出席的领导和专家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 周志军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 王静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 国家民委党委巡视工作处处长、一级研究员马文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强等。王永进主任北京服装学院科研部主任主持开幕式。

   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家_艺术展览/

  开幕式伊始,随着音乐响起,一场传统服饰文化与时尚创新相结合的动感服饰展示秀缓缓拉开帷幕。 模特们身着北府师生根据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创新设计的服装优雅亮相。 北府师生将传统服饰工艺中的独特理念转化应用到创新设计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和表达中国传统工艺中的智慧,搭建起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之间的桥梁,从继承中获得洞察力。 服装文化寻求创新途径。 通过展示十多套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优秀设计,动与静、传统与时尚相互呼应,激发设计师传统与时尚转化的意识,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当下生活,并获得时装设计的新想法。 的活力。

   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家/

  精彩的动态表演结束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王静特别提到了恭王府博物馆与北京服装学院在2017年的长期战略合作和丰硕成果。他发表讲话,表达了对文化事业发展的积极思考。 提出展望,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作为本次展览的支持单位,希望继续与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媒体朋友一道,继续为展览搭建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交流、传播和创新运用。 合作并不断努力。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家_展览艺术设计/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在致辞中深入解读了本次展会的意义。 她表示,本次展览旨在通过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吉祥件的呈现,增进公众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以创新设计激发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生机与活力,逐步实现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活生传承和当代价值。

   展览艺术家_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

  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与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共同在击鼓声中完成开幕式,宣布展览正式开幕。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家/

  万千衣——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研讨会:

  凝聚学术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千衣——中国传统服饰艺术研讨会于9月26日下午举行。本次研讨会是2020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项目“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于中国民族服饰艺术的重要内容。服装。 此次艺术文化学术研讨暨交流活动旨在汇聚中国传统服饰艺术文化研究各个领域的学术力量,探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学术深度,促进相互交流。各研究领域之间的优秀研究成果的交流。 启发和交流,也进一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服饰艺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会议以本次展览近200件民族传统服饰文物、创新设计作品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拓展了四个讨论议题,即:第一议题,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第二议题,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第二议题,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第二个专题,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艺术研究; 第三个话题,中国民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 第四个话题,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创新设计。

   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家_艺术展览/

  北京服装学院副校长王晓义,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孙东宁Show Series等先后致辞。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原执行馆长杨元、传统服饰收藏家王金华、传统服饰收藏家张伟、中国服饰文化研究会会长张雪阳、学院副院长刘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服装集团高级工艺美术师钟满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整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保华,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莹、四川省彝族学会服饰文化委员会主任、凉山州彝族学会副会长阿牛阿甲、苗族剪纸艺术家江洪林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发言,并根据讨论的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王毅主持研讨会。

  学术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积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

  展现了传统服饰礼仪的繁盛、文化的推崇、工艺的精湛、材质的丰富、时尚之美

  本届中国民族服饰艺术展以传统民族服饰艺术为主题,展出近两百件传统民族服饰和现代设计师在传统民族服饰元素基础上创新设计的时尚服饰。 展览主要展示“礼仪之盛”、“民族之魂”、“艺术之技”、“天赐之物”五个单元的民族传统服饰礼仪、文化、工艺、材质等和“继承的继承”。 丰富和时尚之美。

   展览艺术家_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

   展览艺术家_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

  第一个单元“礼仪之盛”由“饰篇”、“红妆十里”、“锦衣怒马”三部分组成,主要展示中华民族的礼仪服饰。 “中国有大礼,故曰夏;有衣印之美,故曰华”。 礼仪服饰不仅是礼仪的物质载体,还体现着政治、经济、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深刻的文化内涵。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家/

   展览艺术家_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

  第二单元《民族之魂》包括《苗山飞花》、《七彩彝族》、《百花齐放》三个部分,展现了各民族、支系丰富多彩的服饰。 不同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服饰风格。 对于各民族来说,服饰不仅承载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情感和审美情趣,也是各民族诉说自己的历史、凝聚自己的民族认同的标志和象征。 对于个人来说,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就像戴在身上的一张名片,向他人传达婚姻状况、身份、年龄等特定的社会身份信息。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家_展览艺术设计/

   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家/

  第三单元《艺术之技》由《扎扎技初》、《针针浓浓》、《彩彩添春》三部分组成。 它从织、绣、染三个方面向观众传达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精湛工艺。 。 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动力。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服装除了最初的保护身体的实用功能外,也逐渐承载了文化和审美意义。 美观已成为服装的重要属性之一。 历代以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装饰、美化服饰的工艺品,积淀成了今天的一座巧夺天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展览艺术家_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

   展览艺术家_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

  第四单元《天赐的礼物》向观众展示了各民族传统服饰的丰富材质。 根据服装原料的来源,分为“江海”、“陆地”和“天空”三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资源丰富。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远古时代,各族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将江河、海洋、陆地、天空的各种天然材料变成服装的原料通过他们灵巧而勤劳的双手。 同时,各族人民通过服装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的敬畏等民族信仰,创造了独特的原生态服装。

   展览艺术家_展览艺术设计_艺术展览/

   艺术展览_展览艺术设计_展览艺术家/

  第五单元“传承与创造”展示十套以传统民族服饰为基础的创新设计,其中包括2021年“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银奖、铜奖设计作品以及北京学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时尚技术系。 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如何传承民族服饰文化并使其适应现代生活,是需要不断探讨的重要课题。 本次展览所展示的创新设计作品,是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时尚创新设计相结合的思考和尝试。 设计师在对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取传统服饰的造型、材质、装饰、工艺等元素,进行创新设计。

  服装丰富,表演层出不穷。 精美的民族服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风格,也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各民族服饰文化不仅保留和展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也是中国现代时尚发展最深的根源和灵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服饰文化不断传承和延续。 在当前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是我们了解历史和文明的钥匙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