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4 艺术展览
2023年5月22日,由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科技与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真实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博物馆(MOCAUP)正式开幕,呈现由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在中国策展的“动感的艺术:媒体艺术的杰作之旅”。
本次展览由国际知名媒体艺术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嘎联合策展,与已故ZKM主席彼得·魏贝尔、齐格弗里德·齐林斯基、达里亚·米勒共同担任中国巡回展“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杰作之旅”的联合策展人。
展览旨在审视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不断受到艺术想象力挑战和改写的真实概念的轨迹,以及由此揭示的扁平化和共时数字当代的困境和潜力。
闫维新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博物馆馆长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博物馆馆长阎维新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深圳的高水平、学术性展览,展出的作品见证了100多年来科技给艺术带来的新状态,也见证了科技影像下人类社会的新变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实验创新的领军城市,深圳的城市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注入的新鲜活力。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致辞中表示,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展览,充满活力,但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展览与深圳的城市发展产生共鸣,在科技与艺术密不可分的今天,展览将促进我们对艺术与科技关系的思考,并在多个层面拓展我们的理解。
ZKM总裁阿利斯泰尔·哈德森
ZKM总裁Alistair Hudson在他的远程地址视频中表示,“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的杰作之旅”展览基于Peter Weibel和Siegfried Zielinski最初构思的概念发展而来,并最终在ZKM展出。“艺术在动感”由ZKM与中弘创意艺术与新媒体艺术基金会合作制作,由Peter Weibel,Siegfried Zielinski,Daria Mille和Zhang Ga策划。此次展览得到了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和ZKM团队成员的帮助。同时,他也感谢深圳两家博物馆为展览提供了极好的展览空间,帮助呈现了最终的展览。
中弘创意艺术(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东
中弘创意艺术(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东在致辞中表示,经过五年的筹备,展览终于落地深圳大湾区。展览的推广和实现,对公司跨界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活力、国际艺术交流、大众审美教育具有特殊意义。除了在深圳的首次亮相,相信这次展览还会呈现给其他城市的更多观众。
齐
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的杰作之旅”的联合策展人。
在开幕式上,“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的杰作之旅”的联合策展人齐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和达里亚·米勒录制了一段视频,祝贺展览开幕。齐格弗里德·齐林斯基(Siegfried Zielinski)表示,展览严格挑选的作品旨在定义过去100年来出现的媒体艺术。展览的标题特意使用了“杰作”一词,同时赋予了这个词新的含义。“杰作”不再是人才创作的特定个人作品,而是对作品生成功能的反映和肯定,是对创新作品衍生潜力性质的定义。“杰作”不一定是完美的创作,但它创造了与其他作品的对话。
Daria Mille,“Art in Motion: A Masterpiece Journey in Media Art”的联合策展人。
达里亚·米勒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展览的概念和项目的推进,对于策展人之一、ZKM前总裁彼得·韦贝尔(Peter Weibel)来说意义重大,他于今年3月去世。展览通过一系列以机器为媒介的杰作来呈现媒体艺术的发展,重点关注科技与技术媒体如何改变人类认知这一重要问题,同时全面概述了媒体艺术的发展,除了展出的作品外,还包括一个纪实空间。
展览首席执行官沈天舒
开幕式上,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张嘎因工作原因无法出席,展览首席执行官沈天舒代行宣读了张嘎的致辞。在2008年的“合成时代”展览中,张高提出了构成当今世界以技术为基础的“合成时代”的四个概念,即“身体与出口”,即人类在技术条件下的新局面;“情感数字”,即在技术条件下对物体的新感知;“现实重组”和“无所不在”试图讨论数字媒体和网络空间如何重新定义现实的含义。今天的开场“真实拓扑”是对“现实重组”和“无处不在”主题的进一步探究。在这里,我们回到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真理是什么?如果现实的概念依赖于时间和空间,那么在时间和空间的技术建构下,现实是什么?本次展览试图通过艺术想象与技术逻辑的相互关系来探索这一本体论命题,作为对2008年综合时代以来系列展览的回应和总结。展览的标题借用“拓扑”的数学概念,将现实比作“一个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形成的过程”,希望广大观众能在跨越100多年的媒体艺术史缩影中找到一些线索和激发思考的潜力。
参展艺术家代表王宇阳
参演艺术家代表王宇阳在致辞中表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往往需要与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合作。世界上致力于媒体艺术或技术艺术的美术馆很少,ZKM率先进行了示范,同时也建立了完整的秩序。如今,媒体艺术或科技艺术的收藏也是一件难事,需要面对维护、呈现、技术过时等诸多问题。
开幕式嘉宾合影
在最后
开幕式上,展览首席执行官兼主持人沈天舒总结说,展览除了呈现作品,还将积极探索艺术和跨媒体地域性的创作与研究,带来多套跨界艺术家的实验场地,首个声音实验点“声的拓扑声音”将于5月26日与观众见面。开幕式结束后,观众聆听了非常精彩的导览,在此过程中与作品互动并体验。
下午,还举行了“真实拓扑:媒体艺术(深圳2023)”展览的开幕研讨会。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博物馆馆长、展览总策展人闫维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展人张子康,新媒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柴志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展人克拉拉·龙格, 德国、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出席了研讨会,研讨会由新媒体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策展人郭晓辉主持。与会嘉宾就本次展览及媒体艺术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交流,话题延伸至媒体艺术教育、美术馆展览的社会功能、艺术教育与传播等。
克拉拉·龙格,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策展人,德国
在研讨会上,Clara Runge表示,媒体艺术可以理解为一种在艺术作品的生产、发行和接收中依靠设备或机器的艺术形式,与技术史密切相关。本次展览汇集了一些重要作品,以追溯技术发展的脉络。深圳的新技术发展迅速,我很高兴来到这座城市,展示媒体艺术的历史,在新的地方开启新的对话,将作品置于新的语境中,并与当地建立新的联系。将过去和现在并置,共同推动关于艺术、技术和生态的全球对话走向未来。
柴志坤,新媒体艺术基金会主席
柴志坤说,彼得·韦贝尔曾提到“新媒体艺术是第三次文艺复兴”,因为我们再次面临科技大变革的时期。科技给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很多当代艺术家的创作都在批判所谓的真实局限或真正的主体性,而科技为这种批判提供了很多可能性。
新媒体艺术本身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或者说是实现它的特别好的方式。新媒体艺术基金会的成立,其主要工作是打造全球新媒体艺术数据库,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推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最后,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彼得·韦贝尔,他为全世界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阎维新,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博物馆馆长、展览总策展人
阎维新在致辞中阐述了展览的起源,以及展览对深圳市和美术馆的影响和意义。“艺术与科技”是城市乃至博物馆未来发展的重要学术方向。本次展览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特别感谢新媒体艺术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最终落地了展览。展览是博物馆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当我们处于技术发展带来新变化的时代,我们希望为观众打开更广阔的视野。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
胡斌在致辞中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展览经历:一是在艺术与科技密不可分的今天,展览很好地勾勒了技术变革的历史,或者说技术变革与艺术发展关系的历史。其次,技术的变革带来了艺术观念的变革,科技本身会塑造人们的观念和视野,激发人们探索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新媒体艺术的变化。第三,技术变革可以促进人们对艺术观念、艺术边界或艺术本身的重新认识,早期的单一媒介创作方式已经走向了非常全面、跨界的状态。参观者可以从这次展览中汲取很多东西,包括教学、策展、艺术史研究等。
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展览艺术顾问
肖向荣在致辞中表示,观看展览是一种完整生动的艺术体验。非常期待展览能从大众艺术教育或博物馆教育的角度向更多年轻观众开放,让他们重新认识科技与艺术的交织关系。本杰明曾提到,机器临摹时代的艺术品失去了“精神”,但今天,这种“精神”并没有消失,通过跨界实验和个人经历,好的创作依然能让人在看到作品时有闪光点,或者收获感人的瞬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展人张子康
张子康在致辞中表达了在中国推广本次展会的重要性。从教育角度看,本次展览可以作为生动立体的教材,促进实现学院与博物馆在中国的紧密结合。展会有利于推动新课题、新思维、新认识的发展。对于公众来说,科技的发展将给文化和生活带来新的变化,可以触动人心,本次展览为深圳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
深圳两个馆近6500平方米的空间中,展览分别在一楼和三楼展出,展出了100多件作品和文件,其中许多作品和文件是首次在中国亮相。
据悉,“真实拓扑:媒体艺术展(深圳2023)”于2023年5月1日启动。它由“现实的中断”、“问题:现实的回归”和“多元宇宙:没有自然的生态”三部分组成。ZKM的“运动中的艺术:媒体艺术的杰作之旅”与“现实的破坏”单元并行呈现,将展览置于媒体艺术的更深层次的历史时期。
展览将持续至7月23日。
参观展会现场
撰文:南都记者 黄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