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5 艺术展览
作为世界文化瑰宝,敦煌石窟艺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不同民族、多种文化在敦煌相遇、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彩、丰富、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 莫高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艺术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遗址。 它们是古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融合、文明互鉴的结晶。
从一般展览到特展:用壁画呈现世界的方方面面
“敦煌艺术展览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早期,一批国内年轻艺术家来到敦煌考察,他们被敦煌石窟壁画所震惊,在考察过程中临摹、写生,回国后,他们开始举办各种规模的展览。” 罗耀说,这是敦煌石窟艺术展览的最早雏形。
1948年,时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大型敦煌艺术展,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敦煌。莫高窟。 1951年,在故宫午门举办展览。 1955年,“敦煌画展”首次出国前往印度、缅甸,选送了大量壁画复制品。 随后还前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蒙古等国举办展览。
罗耀表示,早期的对外宣传更多地关注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意义。 展品多为珍贵文献和壁画复制品,包括大型经画、佛像单体、彩塑复制品、洞窟照片等,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石窟艺术,了解敦煌故事。 。
20世纪80年代,敦煌学蓬勃复兴。 敦煌研究院对外交流展览日益增多,展览主题和方式不断创新。
“展览不仅是一个普通展览,更应该是一个专题展览。” 罗瑶说道。 1988年,该所探索举办大型专题艺术展览。 “中国西夏展”首次来到日本,包括西夏壁画、文献、莫高窟出土的西夏佛经等,都是根据敦煌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土耳其、蒙古等2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
未来,展览将更加聚焦“敦煌壁画中的万事万物”,体现人文交流的多样性。 罗耀表示,展览不再仅仅呈现菩萨、吉乐天、飞天等宗教人物肖像,而是更注重探索敦煌壁画中中世纪时期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们的服饰、化妆、家具、建筑、交通和日常生活。 生活等等,这些都是历史的真实呈现,而不是艺术家的想象。 通过对这些跨越时空的具体内容进行梳理和比较,反映出各民族、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过程。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注重参与,缩短与观众的距离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中心始建于1994年,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 承担藏品研究、展览展示、公众教育、导游服务等功能。
“举办展览不仅仅是布置展品和写简单的文字描述。” 罗耀表示,每一次展览,从展品选择、展览内容构建、文案设计、展览艺术表达,都是基于敦煌专家的研究成果,展览是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二次解读和多重诠释。 ,也是对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诠释和延伸。
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是敦煌展览的一大特色,而人类文化艺术交流的探索也是敦煌研究院始终致力于的目标。
“通过寻找敦煌壁画中的各种图案,我们从人们的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生活场景进行呈现,让海外观众看到,我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国家,但人们的生活状态是不同的。有很多相似之处。” 罗耀表示,敦煌艺术展频繁出国参观,拉近了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人民之间的距离,以文化为桥梁,实现了民心相通。
为了更好地呈现壁画中的形态,必须依靠技术将这“烟花”进行三维还原。
“我们正在探索利用裸眼3D技术,将展览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 罗耀透露,目前AR技术已经成熟应用于线上展览,四个复制洞窟的VR虚拟游览已经实现; 未来我们将探索裸眼3D技术的落地,可以实现展览内容在狭小的空间内的无限展示。 游客不需要戴眼镜。 只需动动手指,挥挥手即可实现放大、缩小、划掉,提供身临其境的观展体验。
从展览到公益教育推广:线上线下讲好中国故事
复制洞穴、壁画3D打印模型、数字化高保真复制精美壁画……今天的敦煌文化艺术展“常展常新”,与当代理念和技术相结合,让观众领略到壮丽以及近距离的宏伟物体。 敦煌艺术之美还具有融汇多种感知、知其形、知其意的丰富体验。
在此期间,敦煌研究院还引进海外优秀展览来华巡展,或与海外文化、博物馆机构合作举办展览,展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史实。 该院还突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举办“敦煌启蒙——敦煌文化艺术网上展”,作为台湾高校的公益展览。
截至2021年,展览中心策划的展览已三度荣获“全国博物馆展览展览推广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十佳入围奖”。 同时形成了“敦煌艺术展”、“绝色敦煌”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的展览品牌,全面展示敦煌石窟文化艺术的多元价值。
罗耀表示,敦煌石窟文化艺术之旅还采用“展览+讲座+公众教育推广”的创新模式,推出了“莫高窟人与莫高精神”和“有一种精神从敦煌诞生——传承与发扬” 《莫高精神》等多场讲座,为全国公众深入解读敦煌文化,生动剖析“莫高精神”,配套“莫高精神——你有多少”等公益教育推广课程和活动《知否1650》、《九色鹿的故事》、《古建筑重生——豆平模型制作》等已相继开发研制,深受观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