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展览 >

从艺术进社区到艺术社区

2023-12-16 艺术展览

东昌路墙绘/

 

  东昌路壁画

  社区作为我们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城镇的细胞,也应该是公共美育的立足点。 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的一些社区通过“廊道美术馆”、“社区建设规划”等形式,让更多居民接触、了解甚至参与公共艺术,将公共美育融入日常生活。

  这些艺术空间和展览如何不仅仅将艺术品“放置”在社区公共空间中,而是将艺术的种子“种植”在社区空间中,构建一种温暖的价值认知和再生,形成一个有温度的、有生命力的公共空间? 居民对这种公共艺术形式有何反应? 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社区艺术空间的打造对于艺术走出“象牙塔”、真正在普通百姓中扎根有什么意义?

   “星梦停车棚”外景/

   “星梦停车棚”外景

   “脏乱差”变身艺术品

  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东昌新村是距离陆家嘴金融区最近的一个29 80年代老社区。 小区“星梦停车棚”过去脏乱差,居民抱怨不断。 现在已经变得美丽整洁,设施安全。 这一切都始于一次展览。

  今年1月22日,陆家嘴东昌新村不少打算骑自行车出行的居民一进入小区停车棚,就被内部场景震惊了:太阳鸟金饰、铜饰兽面、石璧、铜元、玉章……在灯箱的照射下,四千多年前灿烂的三星堆文化图片展呈现在眼前。 本次展览作为上海大学博物馆“三星堆:人神世界”特展的公共教育活动,将“同风格”展示的内容带给陆家嘴社区居民。

  连接东昌新村和上海大学博物馆的桥梁是艺术家、独立策展人王南明和他的团队。 设计团队定制了展架灯箱,与停车区挡板有机结合,既不会影响车辆停放,又能为出行提供照明。 此外,停车号牌也换成了统一的白色亚克力立体号牌,再加上室外布置的展览海报,停车棚立刻就有了博物馆的氛围。 社区居民题写的“星梦停车棚”五个字,被王南明盖上了玻璃罩。

   “星梦停车棚”的展览进驻社区前,策展团队多次巡查,并与社区居委会多次沟通,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东场新村的老居民陈国兴参与了这个过程,并主动提出,“等你的展览空间建成后,我可以指导你做这个展览,你不用担心谁来看,我自己组织人们观看。”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停车棚里做志愿者。

  半年后,王南明和他的团队在距离“星梦停车棚”几分钟路程的东昌大厦七楼开设了一个走廊美术馆。 1987年,13层的东昌大厦是当时陆家嘴的制高点,并被用作东昌消防队的望楼。 30多年过去了,这个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的东昌楼七层几乎就是当年敌楼的高度。 向窗外望去,马路对面的南阳商业银行是在1999年被炸毁的东昌消防瞭望塔上建起来的。原地址。

   “楼岛美术馆的灵感来源是通过这座建筑的变化来反映浦东的发展,唤起居民的共同记忆。展览的主要内容是消防员赵杰平拍摄的20张老照片以及当时的口述史料。” 王南明介绍,50平方米左右的走廊空间,他邀请了专业美术馆常用的展览团队。 走廊的天花板上铺设了电路轨道,安装了射灯和电子屏幕,都是按照美术馆标准建造的。

   “从24米高的东昌消防观景塔到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一条跳跃的弧线飞越时空,就像重温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华丽转身。所谓建筑可以阅读的内容可能隐藏在这些可爱的细节中。” 东园一村居委会社区工作人员谭家胜说。

  和陈国兴一样,在东昌大厦居住了20多年的69岁老居民叶志英,看到自己惯常的楼道发生的变化,也自愿承担起“当地馆长”的角色。每天来来去去。

  据陆家嘴街道社区管理所相关负责人冯力克介绍,停车棚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 “艺术家的引进,一方面让居民更加接近艺术,以前艺术高高在上,现在艺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需求比如停车棚的改造,空间更大了,大厅更明亮了,这些艺术家的行为反过来又促进了居民自我管理意识和居家意识的提高,现在停车棚里的管理周围的绿化都是居民自愿的。” 他说。

   “粟上海”社区美术馆的彩虹廊道/

   “苏上海”社区美术馆彩虹长廊

  公共艺术巧妙推动“社区创造”

  事实上,随着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步伐,以社区公共艺术为基础的城市“微更新”实践也在随着时代和居民的需求而变化,形式越来越多样,功能越来越多。

  北京朝阳门社区文化生活馆隶属于朝阳门大街,服务于周边三个社区。 自2016年起,它由一个致力于公共艺术探索的小型文创团队运营。 几年来,运营团队一直试图通过艺术手段打破固有界限,建立不同群体之间的对话机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截至目前,该空间已举办活动2000余场,累计接待观众9万人次,并多次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分会场之一。 与其他社区建设方式不同,公共艺术有其自身的反思性,强调以提问的方式打破现有的思维局限,与人们的意识和灵魂对话,推动城市更新的软件建设。 通过艺术与社区的结合,打通文化上最具创新性的上层和最稳定的底层,促进旧城更新背景下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融合。

  入选2019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优秀公众教育项目类)的上海长宁江苏路街道“苏上海·公共艺术与社区建设项目”由刘海粟美术馆与江苏路街道。 造型上“小米”与“塑料”谐音,致力于将艺术植入上海街头巷尾。 通过空间改造、艺术创意、社区互动的有机融合,激发建筑活力,提升社区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美好生活。 。 2018年以来,项目先后建成“苏上海·豫园”、“苏上海·红花园”、“苏上海·空江”三个社区美术馆。

  据刘海粟美术馆负责人介绍,“苏上海”项目没有固定团队,以志愿者的形式邀请优秀建筑师参与美术馆建设。 相应地,建筑师也会受到足够的尊重,包括其他参与者。 事实上,他们都是本着志愿者精神参与的。 鼓励学生以社会工作者和艺术家的身份参与项目,关注城市角落的民生,用艺术创作美化和改善这些角落空间。

   2019年,首届“坊间”社区公共艺术节在成都市13个社区举办。 与传统活动相比,艺术节更倾向于方法研究和问题解决。 艺术节中的“城市童年档案”项目保存了数百份城市居民的“秘密”童年档案。 这些故事被以动画图像的形式记录和展示。 当游客行走在空间中时,会不知不觉地触发墙上的投影动画播放。 每个动画片段都来自一个人童年时的秘密记忆,现在再次播放,让这些动画成为属于观看者的新记忆。

   “社会工作策展人”让居民成为主体

   “以前我们会在美术馆里设置很多讲座、工作坊,然后等待市民前来。但观众大多是年轻人和白领。为了吸引各个年龄段的市民参与,我们需要首先要走进社区。” 王南明说,这个过程也是社区公共艺术实践的难点,即如何动员公众参与艺术活动。

  从去年开始,王南明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用脚丈量陆家嘴的老街区,一条条路、一个小区走,进行考察,最终选定了东昌社区的“星梦停车棚”。 东昌社区与陆家嘴金融区一墙之隔。 它位于非常繁华、灯火通明的代表上海天际线的城市核心区域。 这些老社区的居民怎么能感觉到现代化与他们有关,与社区有关系呢? ? 王南明认为,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凝结。 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激发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感情。

   “在我们开始布展之前,我们按照民主程序与居委会举行了听证会,然后聘请了一家专门从事博物馆设计的设计公司来制定方案。刚开始布展时,有些人有疑问,认为我们不是在做生意,只是想创造一个形象项目。这和在美术馆办展览不同。主动进入美术馆的观众是经过筛选的,在至少是热爱艺术的人。在社区里,我们受到居民的筛选,完全是平等的,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 王南明说道。

  在社区举办展览不同于以往艺术家在工作室创作作品或在美术馆展出。 因为进入社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策展人多了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身份。 王南明团队从2018年开始设立“社会工作策展人工作坊”对学生进行培训,以社会学的“社会工作”内容作为策展人培训的补充。

   “策展人是设计游戏规则的人。” 成都麓湖A4美术馆馆长李杰表示,“比如成都的街头文化非常活跃,而社区策展人的作用就是链接社区和艺术家,把艺术带到最前沿。对于社区来说,走上街头,同时也帮助艺术家实现自己的创造力,按照艺术家的初衷,优美地讲述故事。”

  爱游溪社区文化发展中心负责人刘飞认为,过去策展围绕知识金字塔展开,但现在策展将成为连接社区的语言。 社区策展人是一个结合社会与艺术两个学科的开创性项目,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来激活社区空间,为居民产生美育效果。 与此同时,社区文化的独特性又反过来促进了艺术表现的多元化。 也许这将成为未来新的专业研究方向。

   “艺术动员”促进社区公益

  在东昌大厦《碉楼上下》的展览海报上,可以看到一份与普通艺术展览不同的工作人员名单:“策展人”是周美珍,现已成为一名社会工作策展人,“创意设计” “”是一直在陆家嘴老旧社区做微更新的建筑师吴鹏汉,“社区动员”是陆家嘴社区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张家华,“文献提供”是原东昌人赵杰平消防瞭望塔士兵。 王南明认为,它构成了社区公共艺术的社会自组织结构。

  事实上,社区公共艺术联系面广、合作伙伴多、实施难度大,需要整体协作和良好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 突破艺术的边界、突破美术馆的定义可以在专业美术馆实践,而社区之间的流动必须进入社区。 除了动员一定的社区之外,规划和行动之间还必须有社区与社区的配合。 正因为如此,该项目的社区印记也越来越明显。

   “以前是我们艺术家与社区合作的方式,现在是社区工作者共同规划‘艺术社区’的方式。” 王南明说道。 陆家嘴社区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张家华表示,陆家嘴社区慈善基金会自2017年起就开始探索社区微更新的运行机制和社会融资模式。现有的社区微更新主要包括巨型壁画、走廊等。美化和自治花园。 金融城设立了新上海商业城公共空间共治专项基金,以改善衰败的商业区。 “经过四年的探索,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项目模式。我们以基金会为资源链接平台,整合资金和专业资源,与小区合作,让空间改造服务于居民生活。项目过程中,运维和共建是两个关键要素,基金会希望小区有一定的志愿者基础和运维能力,居民在社区规划的形成中发挥作用。”他说。

  浦东新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赵波介绍,陆家嘴社区微更新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基于三个因素。 一是法律保障,管理规划部门制定政策和制度架构; 二是物理系统,借助设计、规划的专业力量,通过设计引领和技术植入,提升空间品质; 三是治理赋能,由基金会和小区提供。 动员居民参与、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