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艺术市场 >

张恩利流动中的创作绘画

2023-12-31 艺术市场

从20世纪80年代末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写实生存创作,到千禧年后以客体为中心的主体化凝视,再到近年来完全抽象的肖像隐喻和书写,可以看出张恩利的路径。艺术创作始终处于流动和变化的状态。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

张恩利书法家250X300cm布面油画2021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张恩利《闲人》200X180cm 布面油画 2022

张恩利对艺术的理解也与流有关。 他说:“我认为艺术不是一个符号,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随着理解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我画的主题都是可能很熟悉,甚至是不显眼的。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方法,准确的说,是一种很容易把观众引入我的作品并参与到我的作品中的方法。”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

张恩利,《屠夫(4)》,2000年,布面油画,190 x 110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

张恩利,《两斤牛肉》,1993年,布面油画,158 x 98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恩利早年并没有经历纯粹的学术学习过程,所以当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独立创作时,他更关注个人、社会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绘画语言的选择上也更关注。出于本能和直觉,或者说他的创作主要思维轨迹并不完全集中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 张恩利早期的作品在随心所欲地画画方面也表现出与表现主义绘画的一些相似之处。 的互操作性。

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

张恩利《水果》21x21.5厘米,木板油画,1990年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

张恩利,《吃(3)》,2001年,布面油画,220 x 200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到了90年代末,张恩利开始认真思考自己作为中国艺术家的未来道路。 张恩利说:“那段时间,我少年时代对国画和民间艺术的记忆也在我的意识里复活了。” 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从这个时期开始,张恩利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表达自己。 ,试图吸收一些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包括流畅线条的运用和笔墨交融的意图等,逐渐摆脱完全西画的影子,用相对空旷的颜色代替原来浓重的黑色。背景。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艺术热点

张恩利,《编织》,200x230厘米,布面油画,2013年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张恩利,《桶7》,2007年,布面油画,100 x 100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张恩利,《桶1》,2007年,布面油画,100 x 100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除了绘画形式上的变化之外,对张恩利来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感受更加丰富,他更加清楚如何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以及他自己的迷茫和对未来的迷茫。 不安等不同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张恩利,《工作室》,2007,布面油画,240 x 300 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张恩利,《红烟斗和绿烟斗》,2013,布面油画,250 x 300 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张恩利,《无题》,2005,布面油画,220 x 200 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基于这种不同的情感和精神体验,2003年以后,张恩利的创作基本上完全集中在与“物”相关的主题上。 对他来说,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对过去肖像的更自由的拓展,力求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人、社会和时代的变化。 他习惯于用薄涂技法赋予静物微妙的质感和平静的力量感。 他对“物”的选择有时来自日常生活,有时则取材于成长路上的记忆。 在张恩利看来,“物”也符合他创作的流动性,因为“物”更具开放性,模糊了时间和地域感,没有明显的符号或个体特征。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张恩利,《坦克》,2006,布面油画,180×180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张恩利,《角(1)》,2008年,布面油画,220 x 180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谈起这一时期的创作,张恩利说:“对物品使用的熟悉,让你更有信心去理解、分析、把握作品,同时也能阐述自己对这些‘东西’的理解。” '“ 洞察力。 这与“屠夫”系列早期作品中使用的方法相同。 当我完成一组作品时,它们就和某种意义发生了联系,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

张恩利,《小女孩》,170x150厘米,布面油画,2018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

张恩利,《灰色》,2017,布面油画,250x200 厘米。 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除了主题和形象的变化,我们还可以在张恩利的创作流动中看到“空间”状态的变化。 张恩利说:“其实绘画中没有必要纠缠‘平面’或‘非平面’的问题,因为绘画本身在平面上呈现出一种非平面的‘幻象’,我一直在尝试摆脱各种先入为主的潮流或观念带来的束缚,其中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感。”

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

张恩利《形》,250x200厘米,布面油画,2018

在近两年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张恩利绘画的抽象倾向。 这一阶段的创作也是张恩利对艺术家如何认识世界的探索,以肖像的名义去发现一些隐藏在世界中的东西。 现实表面之下的代码。

在那些以人命名的抽象肖像画中,张恩利决定放弃绘画技巧过于成熟所带来的细腻和乏味,专注于对日常生活的凝视,并用直接、快速的笔触将这种凝视转化为简单而写实的画面。 。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艺术热点

张恩利,《诗人》,150x150厘米,布面油画,2019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

“空间绘画,张恩利”展览现场,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伦敦,英国,2013。摄影:Mark Blore。

这些作品画得不像以前那么快了。 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反复覆盖、叠加过程中完成的。 虽然张恩利肖像画的母题都存在于现实中,并且与艺术家息息相关,要么是书名,要么是电影名,要么是短篇小说等。通过画笔,原本的图像矩阵早已在色彩反复覆盖、叠加的过程中被消除。 在缓慢的绘画过程中,画面似乎变成了永远无法解释清楚的东西。 许多想法变得不再那么简单和主观。 创作也成为张恩认识世界并将其描绘在画布上的一种方式。 重塑世界的重要途径。

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

张恩利《柱子》布面油画 250cm × 60cm 2007

最后,在谈到自己的状态时,张恩利也表示希望永远以流动的状态前进。 他说:“我基本上每年都会画50幅左右的画,我希望一直有新的作品出来,每年我的个展都会有新的作品。很多人也告诉我应该举办回顾展,但我还是抗拒它。我从来没有举办过回顾展,我也不想活在过去。我觉得创作就像爬山,你必须爬过一座山,才知道它后面是什么。你不能站在前面有一座山,总要猜测山的另一边是什么,只有当你翻过山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是真实的。”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

“张恩利——空间绘画”,展览现场,香港K11艺术基金会临时空间,香港,中国,2014年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

热点艺术家杜成杰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

“鸟笼、临时住宅:张恩利·博尔盖塞博物馆”展览现场,博尔盖塞博物馆 Arthub,罗马,意大利,2019 年。照片由艺术家提供。 图片© t-space 工作室。

热点艺术文化产业园_艺术热点_热点艺术家杜成杰

艺术家张恩利|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