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现的墨西哥巴洛克艺术你有机会欣赏过吗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现的墨西哥巴洛克艺术你有机会欣赏过吗

你是否曾经走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现中世纪雕塑厅的屏栏后面展现着一系列奇特又精彩的巴洛克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是17世纪墨西哥最重要画家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的杰作,与欧洲巴洛克相比,它们更为明快灵动,擅长使用亮色与装饰物。

《摩西、铜蛇和耶稣显圣容》是一幅令人瞩目的祭坛画,其上半部分目前在展出中。作者是17世纪墨西哥最重要的画家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当时的墨西哥称为新西班牙总督辖区,其版图从中美洲延伸至今佛罗里达州及路易斯安那州。但这幅祭坛画1683年完成后,却从未离开故乡——墨西哥普埃布拉殖民时期的大教堂一步。

这幅祭坛画代表了墨西哥巴洛克艺术。与欧洲巴洛克相比,它们风格更明快灵动,擅长使用亮色与装饰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画中的圣徒与凡夫人的碰撞可以在观众心中激起深深浅浅的敬畏。

“《摩西、铜蛇和耶稣显圣容》”局部显示了上下两部分没有严格分界线的情况,你还会思考如何整合它们。在上半部云中的摩西不仅出现在恐慌的以色列人中间,还靠近光环围绕的圣子。地形陡峭,上下一致,如一个戏剧舞台。犹太人的荒原向上延伸至骷髅地(耶稣受难地),十字架隐入黑暗,饰以荆棘之冠、鞭、矛以及《受难曲》中的一些乐器。

那为什么两幅《圣经》中并无关联的情景出现在同一幅画里呢?答案就在一位脸色阴沉的手持板上的拉丁文:“摩西在荒原上献祭蟒,人类之子耶稣也必将被献祭。”很明显,这次献祭铜蟒就是预示着耶稣受难与世界得救。这并不违背“不可崇拜伪神”的戒律,因为它不是偶像,却能救人性命,而且本身是一件艺术品,因此可以看出,这幅祭坛画实际是在为自己正名:既可引发人的敬畏之心,又能展示艺术的魅力。

关于比利亚尔潘多生平,我们知之甚少。他最重要作品都在教堂几乎从不外借。大概他30岁左右就完成了这个著名祭坛画。他极有可能向老一代墨城艺术家学习过,并且对鲁本斯风格进行了解析,他甚至可能学习过弗莱芒版画基本技巧。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大量图像横跨大洋涌入这片土地,使得文化交流成为他的创作影响之一。

除了此巨型壁畫,还有十个较小绘制进一步表明欧洲与墨国文化交流对比利亚尔潎多艺业影响。此外九个来自于不同的源头,其中包括意大利早期风格的小规模作品,以及几幅具有弗莱芒数千计细腻手工艺品质量的小尺寸绘制。而另一方面,比利亚尔潎多1706年的《领报》,则通过一种不对称形式表现出了圣母沉思云中的出现名字,同时结合了欧式巴洛克戏剧张力和新世界万丈光明之间精妙结合而成。

由于拉丁美国家庭殖民时期如此罕见,此次展览虽然规模虽小,但情理之内。你想要了解所有成就,就应该亲自前往Mexico City。不过对于这一巨型壁贴来说,可以说它如今夏朝聖地,在右下角金光刺破黑暗,上方落款:“创造者,比利亚爾潎多”。这个自信名号,他确实当之无愧,因为他再也不只是追随者,而是一个拥有自身创造力的伟大的视野开阔到天堂的人类艺术家。(本文作者为纽约时报评论员Jason Farago;“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 Mexican Painter of the Baroque” 展览将持续至10月15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