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墨西哥巴洛克艺术你有看过吗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墨西哥巴洛克艺术你有看过吗

你是否曾经走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现中世纪雕塑厅的屏栏后面展现着一系列奇特而精彩的巴洛克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是17世纪墨西哥最重要画家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Cristóbal de Villalpando)的杰作,与欧洲巴洛克相比,它们更为明快灵动,擅长使用亮色与装饰物。《纽约时报》评论家杰森·法拉格在其对“克里斯托瓦尔·德比利亚尔潘多:墨西哥巴洛克画家”展的评论文中如此赞美。

通常通往雷曼收藏馆的大门廊空无一人,但现在却挤满了目瞪口呆的人物。他们身穿玫瑰色或百合色的绸衣,先知则蓄着长长的白胡子,背景是一片耀眼的太阳光。在这幅28英尺高(约8米)的祭坛画上半部中,一袭白衣、满脸髭须的圣子引导着观众追随——他的身体既有尘世之血肉,又有天国之荣光。

这幅名为《摩西、铜蛇和耶稣显圣容》的祭坛画代表了墨西哥巴洛克艺术。与欧洲巴洛克相比,它们更加鲜明生动,善于运用亮色和装饰性元素。这幅作品1683年完成,是17世纪墨西哥殖民时期最重要画家的巨作之一,但它从未离开过故乡——位于墨西哥普埃布拉的一座殖民时期大教堂。

2001年,由于古根海姆美术馆为了展示一幅巴西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将内墙刷成黑色,这样的行为激励了拉丁美洲这样规模的大型祭坛画名作开始登陆纽约。此次展览不仅包括10幅较小但精妙无比的小型版畫,还包含了一些其他作品,如《贤士来拜》(1683年)和《园中痛祷》(1670年代)。这些小型版畫进一步证明了欧洲与墨西哥文化交流对比利亚尔潘多艺术影响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楼上十幅较小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技法熟练程度各异。早期意大利风格的小件像《园中的痛祷》,衣饰笔法犹豫不定;而另一件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则如同弗莱芒数以千计优秀工作品一般完美无缺;最后,《圣母领报》(1706年)则巧妙地结合了欧洲戏剧张力与新世界万丈光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的创造力。

通过此次展览,你可以亲眼见证一个罕见且独特的声音被呈现出来——那就是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墨西哥殖民时期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性就在于它既继承并融入了传统,更勇敢地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比利亚尔潘多成为了自己名字背后的真正象征者,不再仅仅是一个追随者,而是拥有自我创造力的伟大艺术家。他留下的遗产,即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图像,在今日仍然能够唤起人们深深的情感反应,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种力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用自己的语言说话,并且被广泛接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