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央美三无人员任校长物品场景中的艺术探索
王铎自作七律,绫本草书,211×56.3cm,1635年。近日,“书道中兴·清代书法演进之路”展览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开幕,为2023年全国美术馆精品展出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展览通过精选的典籍和丰富的展品,将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将加强馆藏与其他美术机构之间的资源交流与合作,以提升展览和活动的影响力。
从近三百年的发展来看,清代书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浪漫主义、帖学和碑学。明末清初时期,书法继承了明代浪漫主义精神,以张瑞图、王铎、傅山等人的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独特风格,他们追求磅礴气势和雄浑力量,将自然之神韵融入作品中。
康熙、乾隆两朝,由于帝王们对董其昌、赵孟頫等人的偏好,一时间“仿董赵成风”的潮流盛行,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人追求形似米芾,更是帖学盛行。此期间出现了笪重光等学董名家的以及张照等学赵名家的巨匠,他们共同构成了康熙至乾隆时期的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靡弱妍媚之风流行,使得帖学渐渐狭隘而衰败。在此同时,由于金石碑刻发现增多,人们开始热心于考据,并陶染于质朴之美,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突破、新范式,如万经、何绍基及吴大澂等人,他们各显所长,对碑学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在这整个过程中,“帖学”与“碑学”相辅相成,此消彼长,最终形成一种复古与变革并存的文化氛围。一方面馆阁体遵循严格规矩,而另一方面正统反叛亦成为另一种极端态度,最终导致审美观念从以妍为美转变为以朴为美,是为碑学兴起的一大原因。
江苏省美术馆携手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这次特展,从重要节点精选百余件名家作品,将清代书法演进过程勾勒出来。本次展览旨在活化典藏资源,为弘扬优秀文化服务,同时培养观众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并发挥教育功能。该特展将持续至10月29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