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的原矿特征及烧成特征紫砂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紫砂泥的悠久历史及烧制技艺,自3.5亿年前就开始在江南古陆边缘形成。这种珍贵的矿石不仅含有丰富的赤铁矿,还蕴藏着锆、铬、镍、钴、铜、铅、铍、钇、镱和钪等微量元素。紫泥呈现出深邃的紫红色或纯粹的紫色,夹杂着闪耀的小银点和隐约可见的浅绿斑点,而烧制后,它们变得更加迷人,呈现出温润的地 琞色调。
本山绿泥则以其独特而明亮的绿色著称,烧制后变成米白色的精致艺术品。而红泥,又被称为石黄,由于其坚硬如石之质,因此它在高温下转化成了暗红色的璀璨宝石,或是朱红色的珍奇物件。
不同的地质环境与天然条件造就了五种颜色的多样性,每一种都拥有独特的地理来源和化学成分。在《茗壶图录》中,有一段赞美这不可思议多变性的文字:“每壶各异,如天文灿烂,不可名状。”除了这些基本颜色外,还有其他几种特殊颜色的陶土,如天青泥、三层梨皮泥以及淡黄泥,这些都是通过对三种基底材料进行巧妙混合所创造出来的一系列新颖风格。
团山泥则是一种特殊类型,其细腻且难以区分于星点本山绿泥,从而被打碎并重新塑造成型。最终它们在高温下融合成了古铜色的完美作品。此外,在朱红、中间灰和米黄之间还有无尽变化,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方感。
早期紫砂器子的多彩多姿主要是由原料中的化学成分差异以及火候控制不当导致的人为窑变所决定。这包括了一些自然发出的各种显眼光泽,以及通过“焐灰”这一手法修复次品,以获得全黑色效果。然而,“焐灰”的应用逐渐减少,因为人们越来越注重保留原汁原味,不再采用人为处理方法改变表面颜色。
1957年之前出口的大部分紫砂器子,都使用了原始矿物质作为燃料,并且未经任何人工改进。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收藏家误解了这些小黑点(实际上不是铁)及其反射出的云母光泽,将它们视作瑕疵,从而寻求遮掩。这两个特征现在已经成为识别纯正紫砂器子的标志之一,而对于那些热衷于收集老式紫砂壶的人来说,这两项特色已经成为它们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