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影像装置艺术之旅比尔维奥拉的光影如同深邃海洋感受先锋艺术家作品的魅力就像在艺术品交易网站中寻找
在广州,艺术爱好者有机会体验到影像装置艺术的先驱比尔·维奥拉的光影之旅,这个展览如同一场艺术品交易网站上寻宝般的探险,让人在芸芸众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之作。9月23日,“比尔·维奥拉1977-2014精选作品展”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RMCA开幕。这是这位当代艺术家、影像装置艺术先驱者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回顾性展览。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其妻子琪拉·佩洛芙,谈及了艺术家的不同时期作品及创作历程。
“比尔·维奥拉1977-2014精选作品展”以录像为主体,将视频录像、影像装置、声音场域、行为和表演等多种元素巧妙地融合。他的作品恢弘考究,色彩鲜明,技术含量高,可谓是一幅动人的画卷。但看似严肃,其背后却蕴藏着深沉的情感和哲学思考。他通过极具个性的观念表达,为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对生命意识与认知等问题进行反思。
作为1951年出生的纽约人,比尔·维奥拉早期受到了白南准等大师的影响,他自1972年起,就开始创作过百件影像作品及多媒体装置作品。在这个回顾式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1977年至2014年的二十四件重要作品,它们分布在红专厂当代艺术馆四栋展厅内。观众能够在幽暗的空间里感受到他不同时期重要影像装置所带来的思考。
《惊骇五人组》、《仪式》、《倒影池》、《救生筏》和《边缘行走》,这些都是重头戏中的亮点。而《惊骇五人组》的参考了耶罗尼米斯·博斯的画作中的人物与气氛,没有声音,但两女三男五人的面部表情生动夸张,每个人分别演绎了喜怒哀惧疑五种情绪,极度缓慢镜头呈现最微小细节及表情变化,创造了一种主观的心理空间。
《仪式》则受到了阿尔弗雷德·丢勒1526年的祭坛两翼画《四使徒》的启发。而二号馆中的水元素丰富,如《倒影池》、《救生筏》和《边缘行走》,其中,《救生筿》的偏向于日常指涉,它展示了一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突然被高速喷射水流袭击时,他们挣扎着相互扶持安慰,最终重新站立起来。
三号展馆中的四个平板屏幕上的《殉道者系列》,表达了行动原则与信念,不同的人遭遇不同的折磨,但受害不是目的,而是在身体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的情况下,他们强大坚忍不屈并牺牲穿越黑暗与死亡。这套副本曾挂于圣保罗大教堂试图发挥宗教作用,是长期游历世界各地学习研究不同宗教使得他的工作超越地域文明局限。
此次展览持续到3月27日,也是继意大利斯特罗奇宫、德国汉堡岸口馆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个展之后,在中国首次这样的大型回顾展。此外,还有关于艺人的电影项目和文献资料让人们窥见他的内心深处。在采访中,琪拉提到,比尔分为四个阶段,从实验阶段到宏大的主题再到现代设备拍摄最后是在处理个人经历情感并融入古典元素。她也谈及未来可能会探索新的方向但目前需要静下来理清思路。